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香港好去處」精彩內容

20
十一月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
推介度:
20/11/2025 - 31/08/2026
18
十二月
亞洲國際博覽館|Katch 音樂娛樂平台呈獻 :KEUNG TO “LAVA” LIVE 2025 亞洲國際博覽館|Katch 音樂娛樂平台呈獻 :KEUNG TO “LAVA” LIVE 2025
亞洲國際博覽館|Katch 音樂娛樂平台呈獻 :KEUNG TO “LAVA” LIVE 2025
推介度:
18/12/2025 - 21/12/2025

武漢封城的成本效益

武漢封城的成本效益

雷鼎鳴
雷鳴天下

  中國抗疫最使人矚目的一項政策便是把武漢封城。有傳言近日中國600多個城市中有20多個封了,其實不對,所謂封城程度與武漢相差甚大。世衞及西方國家雖對此大動作感到驚訝,但既然這有助於減低疫情,她們也不會反對。但從中國自己的角度看,這政策倒是應作點成本效益分析的。

 

 

全國支援迅速 激勵士氣

 

  先說成本或代價。在經濟方面,短線的代價是難免的,代價多少,要看封城多久、封城期間的生產力,及封城結束後的復元速度。武漢GDP是中國GDP的1.6%左右(被疫症重點殃及的湖北則是4.3%),假設封城1個月,期間生產力剩下2成,那麼封城本身短線對中國全國經濟的直接影響是年度GDP的0.06%。

 

  但在世界經濟史中,只要人民士氣仍在,劫後的復元速度可以很快。2003沙士年的第2季,中國經濟的確有重挫,但全年下來,該年的GDP實質增長仍然高達10%。以此為鑑,封城的短期成本不少,但中國地方大,而且復元力強,長遠成本可控,而且會被人民其後的加倍勤奮抵銷掉。

 

  封城一種較難預先估算的成本是人民會否恐慌、士氣敗落,進而埋怨政府管治不當。此種情況其實必會在一部分人中出現,舉世皆然,關鍵是主流的民情如何。從各種報道看來,武漢人民頗為合作,多躲在家中自我隔離,除了在疫症早期出現過混亂外,士氣仍高昂。此種士氣的來源,相當大部分應是來自全國的迅速支援,及火神山與雷神山醫院的極速完工及醫學設施安裝妥當。若非2003年出現過沙士,人民有了經驗,今次的恐慌比例恐會更高。

 

  封城使外國人看傻了眼。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估計,美國光是季節性流感,每年感染的人數在900萬到4,500萬人,因流感而死亡的人數則每年從1.2萬到6.1萬人不等,情況遠比中國的嚴重,但不見美國人恐慌,別人也不會就此把美國視為疫區。我問過一些美國醫學界中人,他們對中國的大動作及香港的恐慌大惑不解。不過,既然中國自己把一座大城市也封了,這便容易落人口實,乘機誇大中國疫情對他們的威脅,這對中國的國際關係不能說沒有影響。世衞專家雖然大讚中國防疫做得好,各國不用過度反應,但封城太有象徵意義,總會在部分世界人民中留下負面印象。

 

  多難可興邦,封城成本雖高,但其效益一樣顯著。疫情的初期,信息傳至決策人的速度不夠快(其實就算在美國此等先進國家,2009年的豬流感出現,美國盡了全力,但應對的速度也不比中國快),這多多少少都反映出中國應付某些環節仍存在弱點,若非有大爆發,這些弱點也不易暴露出來。所以疫症正好提供一個演習及檢驗體制的機會。此種機會成本很大,中國不應浪費掉。

 

檢驗體制 積累管理經驗

 

  戰爭往往能團結全國人民,使他們鬥志更昂揚。疫症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當人民要面對可怕的敵人時,一樣可激起更堅強的意志,但這並非必然,它需要一些條件。假如一個國家長期失敗,人民沒見過成功,我很懷疑在重大的新困難面前,他們還有無戰勝的意志。但中國近數十年來進步神速,人民有目共睹,所以自信心充盈,鬥志上升的條件存在。在政治上,此種意志對管治的有效性大有好處。

 

  封城也是一種決心及能力的展示。無論對錯,封城總會給人一種感覺,中央政府夠膽量下困難的決斷。封城也必會帶來一大堆管理問題,例如物資如何進出武漢,我不相信武漢政府沒有犯錯,但若她守得住幾個星期,甚至2、3個月,總會展示出管理能力及積累到新的經驗。

 

  封城顯示,習近平似是一位肯付出短線重大代價的人,無論封城的成本效益是否化算,疫情終會過去,他很可能會被視作一個很果斷的人,他最終成為贏家的機會頗高。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5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