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香港好去處」精彩內容

06
八月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莫臥兒王朝瑰寶——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8 月 6 日向公眾開放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莫臥兒王朝瑰寶——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8 月 6 日向公眾開放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莫臥兒王朝瑰寶——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8 ...
推介度:
06/08/2025 - 23/02/2026
23
一月
啟德體育園|Disney On Ice presents Magic In the Stars 啟德體育園|Disney On Ice presents Magic In the Stars
啟德體育園|Disney On Ice presents Magic In the Stars
推介度:
23/01/2026 - 25/01/2026

英國時間的秘密:夏令那一小時,到底去了那?時差影響睡眠、工作甚至交通事故爭議

英國時間的秘密:夏令那一小時,到底去了那?時差影響睡眠、工作甚至交通事故爭議

Cally
英倫出走日記

  每年入秋,氣溫驟降,英國的日光也早早退場。就在這個時候,你或許會聽到身邊的朋友提醒一句:「別忘了週日要撥鐘!」手錶向後調一小時,手機自動更新,然後大家多睡了一小時。看似理所當然的儀式,其實背後藏着百多年歷史——一場人類為了「追光」而進行的時間實驗。

 

  一切從「善用日光」開始

 

  關於「把鐘撥快以利用更多日光」的念頭,常被追溯到 Benjamin Franklin 在 1784 年寫給《Journal de Paris》的一篇諷刺短文(《An Economical Project》),文中建議早起以減少蠟燭使用;雖為幽默,卻成為後世討論的文化注腳。

 

  真正提出具體時制建議的,是 19 世紀末的新西蘭昆蟲學家 George Vernon Hudson — 他在 1895 年向威靈頓哲學會提出過「將時鐘調動以延長下班後日光時間」(記錄顯示他曾提出兩小時的方案並在 1898 年繼續推動)。

 

 

  英國建築工人 William Willett 在 1907 年發表小冊子《The Waste of Daylight》,在英國推廣把鐘撥快以「延長黃昏」的說法。

 

  一戰推動的制度化

 

  理念再好,也要有現實理由才會被採納。

 

  1916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率先實施夏令時間,與奧匈帝國在 4 月起全國性地把時鐘撥快,成為首批「全國性實行」夏令時間的現代國家;英國與其他歐洲國家隨即採行,以節省戰時燃料與照明需求,於是,這場「追光運動」正式被寫入政府法令——時間,不再只是天文現象,而成了國家政策。

 

  美國亦在 1918 年通過《標準時間法案》(Standard Time Act),首次將時區與夏令時間制度化。從此,「撥快一小時」成了現代工業社會的一種節奏。

 

 

  到了現代,每年三月最後一個星期日,英國會把鐘撥快一小時——進入夏令時間;而在十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則撥回標準時間(Standard Time),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冬令時間。

 

  多睡一小時的確令人開心,但背後的邏輯其實是「追光」——夏天讓傍晚更長,冬天則順應天短早黑。這一小時的調整,影響的不僅是睡眠,還包括交通、能源消耗、商業活動,甚至跨國會議的時差安排。

 

 

  浪漫背後的爭議

 

  雖說這制度源於節能,但隨著科技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效果早已備受質疑。現代家庭晚上仍會開燈、看電視、充電,所謂「省電」效益有限。反而每年兩次撥鐘帶來的生理影響——睡眠紊亂、工作錯亂、甚至交通事故率上升——成為新爭論點。

 

  香港曾在 1941 年開始實行「夏令/夏時制」,之後於 1945–1976 等年段與 1979 年也曾採用,但自 1980 年代後已不再實施夏令時間。歐盟亦曾於 2019 年通過建議取消季節性時間更換,交由各國自決是否實行。

 

  截至目前,多數國家仍維持舊制,因為「改變時間」比想像中牽涉更多層面:航空、金融市場、跨區通訊……哪怕是一小時,都可能掀起連鎖效應。

 

  冬令時間讓我們以為多了一小時,但時間從未憑空消失——它只是在人與自然之間,被重新分配。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