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議員的自我修養
周星馳在經典電影《喜劇之王》中,反覆提及俄國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名著《演員的自我修養》,藉此強調專業演員對藝術的追求與個人素養的磨鍊。事實上,各行各業皆需修養,出色的議員更是如此。議會是理性討論與政策辯論的殿堂,議員的職責在於就事論事,透過言辭釐清問題、說服公眾、推動變革。筆者雖人微言輕,然而作為老一輩的傳媒與議會工作者,仍望寄語新一代議員:出色的演說,必須具備嚴謹的邏輯、清晰的論證與豐富的感染力。
相信市民皆曾在電視新聞中目睹外國政治人物於議會中雄辯滔滔、針鋒相對的場景。由於演說往往需時數分鐘甚至更久,預先撰寫講稿實屬必要,外國政治人物亦無不如此。然而,他們能將文字轉化為具說服力的語言,激動人心。在香港,多數議員發言亦會事先備稿,問題在於不少人在「跟稿發言」時顯得生硬,難以展現真誠與感染力。此一差異,或源於本地教育體系對演講與辯論訓練的忽視,缺乏鼓勵學生公開發言的文化,加上書面語與廣東口語之間的落差,亦增添演說難度。此外,本港學生普遍對文史哲、政治及社會科學等領域興趣不高,致使從政者在理論基礎與語言表達方面常處於劣勢。

出色的演說,必須具備嚴謹的邏輯、清晰的論證與豐富的感染力。(Envato)
另一方面,那些不依賴講稿、即興發言的議員,其表現亦未必理想。筆者曾翻閱一名前泛民議員的議會官方逐字記錄,發現其內容文字化後雜亂無章,缺乏清晰的邏輯架構。儘管現場聆聽時或可藉語氣與肢體語言勉強理解其意,但一旦脫離現場環境,逐字的記錄便顯得東拉西扯、難以理解。此顯示,即興發言並非隨心所欲,而需更嚴謹的思維訓練與語言組織能力。若欠缺此等修養,所謂「自由發揮」反而可能削弱論述的說服力。
當然,香港政壇亦不乏演說能力出眾的議員。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與范徐麗泰,以其穩健的台風、清晰的邏輯與節制有力的語言,成為議事廳中的典範。另如周梁淑怡、張宇人及張文光等議員,無論其立場為何,皆在不同時期以各具特色的演說風格,展現政治表達的多樣性。他們能將複雜的政策議題轉化為公眾易於理解的語言,並在辯論中掌握節奏,適時說服對手。此種能力,非僅天賦所致,更是長期積累與自我要求的成果。
要培養此等修養,議員應落實數項基本功:第一,做好事前準備,不僅撰寫講稿,更須熟讀並推敲每段論證的目的與可能反駁點;第二,拓展政策與社會議題的閱讀廣度,因為理論深度常決定辯論勝負;第三,練習口語表達與結構化思維,將書面論述轉化為可說、可聽、可記的語言;第四,訓練即興應變與回應技巧,使在突發情況下仍能保持邏輯與影響力。
此外,議員的自我修養亦涵蓋倫理與公信力的培養。語言的力量若非建立於誠實與尊重之上,便易遭質疑或曲解。議員應避免以誇張或失實之詞博取短期支持,而應以事實與誠懇態度贏得長期信任。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