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智慧城市發展:教育、環境與文化融合,打造友好安全的兒童成長空間
在打造未來城市的過程中,為年輕一代創造一個智慧而友好的環境,已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隨著城市化的加速,教育、環境和文化等元素在兒童的成長和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在設計學校、綠化空間及提升文化色彩的過程中,如何有效融合這些因素,將是當前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
智慧城市的核心不僅僅在於科技的運用,還在於透過創新的方式來提升市民的生活質量。對於孩子們而言,智慧城市提供了一個安全、便捷且高效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從智能交通系統到高度聯網的社交平台,這些技術不僅改善了他們的日常生活,還增強了社交互動與學習交流的可能性。
在大埔禮賢會幼稚園(富蝶邨分校)新校舍,讓大家共同見證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並分享了全體師生的喜悅。這次盛會不僅標誌著學校發展的新階段,也展現了持份者對教育的堅定承諾與熱忱。
在過去三年來,信用牌照有限公司能夠與大埔禮賢會幼稚園攜手合作,從新校舍的設計到搬遷、裝修和牌照申請等每一個環節,整個過程都充滿挑戰,但也充滿了成就感。因為看到孩子們在這個安全、美好的成長環境中,這對整個團隊及所有持份者來說是最大的滿足與驕傲。
在開幕典禮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的光臨。她在開幕典禮上表示:「很高興見到這麼美好的幼稚園環境!」這句話不僅是對整個工程的認可,更是對所有付出了努力的人的肯定。因為每一位持份者及參與者都為這項意義非凡的工程奉獻了智慧與汗水。
孩子們可以在這片嶄新的天地裏,能夠盡情探索、快樂學習,並實踐學校「愛在校園,心繫家國;喜於探索,樂於學習」的美好願景。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這次盛會的精彩校園導賞影片**:
- 分校校舍演變影片:
- 分校校舍演變影片(第二版)**:
另外,在過去10年,工程思教育服務(以下簡稱Enjoyneer)是全港首間以工程學主題之教育機構,以工程教育(Engineering Education) 增進青少年及小朋友對科技的認識,志在推動創新與科技,並鼓勵年輕人探索機械人技術的無限可能。創辦人許志樂先生表示在今天整個社會也應該一同來見證年輕工程師的才華與創意,攜手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而在全球範圍內,香港一直是金融和科技的樞紐。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ACMCP委員陳學良和許沛豪也分別表示:「香港必須積極擁抱數碼轉型,以維持競爭優勢並推動可持續發展。在推動創新科技的過程中,我們同樣需要重視環境保護,確保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相輔相成。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實現長期的繁榮與進步。」

陳學良、許沛豪
自2021年以來,香港科技促進組(HKtag)每年都舉辦開放數據應用比賽,吸引了廣泛的參與,從小學生到大專學生,再到公眾人士,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隨著過去比賽的良好成果,2025年HKtag 再度舉辦此活動,此屆比賽以「智慧經濟」為主題,回應當前需求並把握未來機遇。這些比賽將為社區帶來實質效益,包括:培育未來人才與數碼素養、推動創新與初創發展、強化香港智慧經濟生態系統、深化公營機構和私營企業的合作及促進包容與可持續增長,並對青年及弱勢群體提供科技技能提升的機會,幫助他們找到自我定位。
是項活動的舉辦不僅激發了創新思維,還提供了教育機會並促進社區的參與。HKtag創會會長張詩翺先生期待未來能持續推動開放數據的應用,並結合雲端計算和物聯網技術,進一步提升數據的價值,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希望大家能共同參與,攜手打造一個更加智能與創新的未來。
大灣區碳中和協會創會會長胡伯杰先生示:「碳中和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維護整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步驟。這代表著我們對環境的責任,對未來世代的承諾。」
在當前數字化迅速發展的社會中,數碼鴻溝逐漸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這一現象主要指的是不同社會群體在接入和使用數碼技術方面的差異,尤其是經濟較為薄弱的群體,往往面臨更大的挑戰。為了實現社會公平,我們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減少這一鴻溝。
首先,提高數碼素養至關重要。許多社區開始舉辦相關課程,幫助人們掌握數字技術的基本知識,特別是在弱勢群體中,這些培訓可以顯著提升他們的數字技能,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其次,改善基礎設施是縮小數碼鴻溝的重要手段。許多偏遠地區的網絡連接仍然比較落後,這使得當地居民無法方便地接入互聯網和數字資源。因此,加強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確保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數字科技的便利,是當前的當務之急。
此外,提供經濟支援對於低收入家庭購買電腦和上網設備也至關重要,這可以降低使用門檻,使得更多人能夠參與到數字世界中來。最後,鼓勵社會各界的合作,建立公私合營模式,推動數碼包容項目的實施,能夠進一步促進這一進程。
綜上所述,縮小數碼鴻溝對於個體發展及社會進步均至關重要。只有通過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實現公平的數字未來,讓每個人都能在數字化時代中受益。
同時,推動可持續發展和減少碳排放也是維護我們地球健康的關鍵。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參與,采取實際行動,為未來的世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生活環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迎來更加繁榮和可持續的明天。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