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思覺失調日:香港約18萬人受影響,長效針劑助穩定減復發
每年的5月24日是世界思覺失調日,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 思覺失調如果病情經常反覆發作,患者的腦部認知功能會進一步下降。因此,持續服藥控制病情,減低復發風險非常重要。現時已有長效針劑藥物推出,可助患者穩定病情,減少復發。
根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本港成年華裔人士於一生中被診斷患上此病患的比率約為2.5%,按香港人口推算,全港約有18萬人患上此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指出,思覺失調多在20至30歲的青年期發病,男女比例相若。思覺失調患者除了出現幻覺、妄想等正性症狀,也常有意志減退、社交退縮等負性症狀,更有認知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素。
「思覺失調如不及早診斷和治療,隨著發作次數增加,患者的腦功能損害會日益嚴重,病情更趨難控。研究顯示,未有依從用藥的人士復發風險較依從治療者高出5.7倍,但臨床上僅約半數患者能夠堅持治療。我們要積極採取措施,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降低復發率。研究顯示,長效針劑可將患者的再入院風險降低50-65%,是預防復發的重要手段。」麥棨諾醫生引述一項為期24個月的國際研究為例,結果顯示,與口服藥相比,長效針劑將復發時間平均延長超過7個月,其復發率約為14.8%,顯著低於口服組的20.9%。
針劑藥物不代表病情嚴重 長效針劑藥物有助延緩復發
麥棨諾醫生強調,使用針劑並不代表病情嚴重,只是將口服藥物轉化成針劑形式,有助於藥物濃度長期在體內保持穩定,減少因口服藥物造成的不便,提升依從性。他補充,治療思覺失調並不止於藥物,還需配合心理治療及社會支援,才能達到控制症狀、改善日常功能的目標。
康和互助社聯會中心主任鄒長順亦指出,支援思覺失調患者時最重要是培養同理心,學習傾聽和尊重,避免強加意見或批評指責。鄒長順表示,思覺失調病友中不乏高學歷人士,但他們有機會受到病情反覆影響而需經常進出醫院,加上仍需面對污名與歧視、共融障礙等挑戰,令就業、教育、住屋、社交等備受影響。該會的調查資料發現,多達八成患者沒有工作,限制了他們與社會接觸的機會,當中更只有約16%患者會尋求專業協助,即使嘗試求助,也會面對輪候時間長、人手不足等障礙,以及治療依從性問題。
建議政府完善藥物和心理社會康復服務
他呼籲社會各界以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思覺失調,在政策上給予更多支持,攜手創造共融社會。同時,他期望政府加強資源投放,完善藥物治療和心理社會康復服務,讓更多患者獲得適切和持續的支援,真正融入社區,過有尊嚴和意義的生活。
51歲的Shirley在25歲從加拿大回港後確診思覺失調,發病時經常會感到身邊的人、電視內容都在談論自己,完全分不清真實與虛構。Shirley表示過去很抗拒承認自己患病,更經常自行停藥,結果因病情反覆,需要多次住院。後來轉用長效針劑藥物治療後,副作用大減,透過藥物幫助下更易察覺自己的病況,不會忘記服藥,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