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風防病惡化全攻略|腦退化、哮喘、慢阻肺及心血管病患, 低氣壓是隱形威脅
筆者搬進新居僅半年,還在適應新環境。那些拍窗而來,氣勢磅薄的颱風暴雨交響樂,以及大廈偶爾搖晃,我震故我在的離心力,往往挑戰我的膽色與心力。遇上今次「超前部署」、被視為「山竹 2.0」的超強颱風「樺加沙」,業主提早溫馨提示,留意房間窗台或會漏水,我不禁擔心,尚有其他突如其來的風險嗎?不由得有點緊張和害怕。好在患上腦退化的家父,並非與我同住(他的寓所不受颱風影響),否則颱風的低氣壓與噪音跟他玩遊戲,足以把他折磨至疲於奔命。
認知障礙症患者各有性格。有些對颱風沒有感覺,有些嗅到颱風的氣息已坐立不安,需要安撫,不妨讓他們嘗試做一些讓他們專注的活動,例如看電視。
颱風除了破壞環境,也有機會因低氣壓而誘發長期病患惡化。(圖:Jimmy Liao@Pexels,圖中並非香港)
失智者, 風雨噪音或致幻覺
部分失智老友記,對聲音尤其敏感。他們聽到颱風帶來的噪音,例如風雨拍打窗戶的聲音,以至轟隆雷聲,容易誤解為「有人不斷敲門」或「危險聲響」,令他們感到焦躁、恐慌,甚至出現幻聽和恐懼,記憶混亂。
亦有些早期至中期的腦退化患者,無視風雨,堅持出街。然而,受到整天黑沉沉的天氣和環境影響,對於時間與地點的定向力隨之下滑。老父曾經也是這種「困不住」的老友記,照顧時只得不斷重覆「現在打風,出外危險會受傷,我們一起做其他事情吧」一類,提供現實導向的安撫語句,讓大家齊齊坐低飲啖水,補充講到乾晒的口水。
老實說,照顧者以簡單、重複語句安撫,並提供熟悉的照片、用品等讓迷失的老友記們懷緬過去,平復情緒。或者一起透過聽收音機、做手工或參與記憶力遊戲等,轉移注意力,已是最好的照顧安排了。
打風時,照顧者在家中,可留意老友記的身體變化。(圖:Andrea Piacquadio @ Pexels )
氣壓突降, 引發呼吸困難
除了留意失智者,熱帶氣旋帶來的低氣壓,也是不少長者常見病患的剋星,例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慢阻肺病)。
其中慢阻肺病由長期吸煙,或於工作環境內長期吸入化學物而引致,令呼吸道阻塞及收窄,導致缺氧、氣喘、咳嗽等症狀,甚至影響患者日常活動,嚴重者甚至需要使用製氧機。筆者聽聞曾有COPD病友,一遇上十號風球,因氣壓改變引致呼吸困難,無法走動以至工作。
筆者參考一篇刊於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的論文解釋,在亞洲地區,由颱風帶來的氣壓改變,以及刺激空氣流動帶入塵蟎、黴菌孢子與污染物,加上風雨後濕度增加,能夠在數小時內,誘發哮喘急性發作或慢阻肺病惡化,呼吸困難。患者們不能掉以輕心。
低氣壓易引發哮喘和慢阻肺病惡化。(圖:Towfiqu barbhuiya@Pexels)
氣壓與濕冷, 或誘發心肌梗塞
另一方面,老友記常見患有心血管疾病,颱風一樣對他們的健康產生威脅。原來,當打風期間,氣壓急速下降,遇上風雨交加的濕冷氣候,容易誘發血壓波動及血管收縮,增加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危機。一份刊於The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的醫學研究顯示,患者遇上急速的低氣壓轉變後,即使未必即時發作,數日內也會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
氣壓驟降及濕冷天氣,或會誘發心血管患者出現心肌梗塞。(圖:Towfiqu barbhuiya@Pexels)
誰說「打風留家」就是歇息?對長期病患和照顧者而言,低氣壓瘋狂起舞,往往引發一場看不見的健康持久戰。旁人不妨多一份體諒和問候,例如送上一盒熱騰騰的飯菜,傳遞溫暖。能夠事前掌握藥物和醫療儀器存量、準備緊急送院流程,已是足夠的「家居安全」防線了。願各位照顧者和老友記,平安渡過一個又一個熱帶颱風。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