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9/2025
香港中樂團第49樂季開鑼!《絲語·琵琶》:從沙漠到海洋,餘韻在耳際交錯
Alex Lai
Alex Lai
前半生為傳媒人,曾於多本中外雜誌刊物、蘇富比及新世界集團供職,過去十年涉足水墨文化推廣、策展與輔導治療,唯難改囤積居奇,及蒐集香港文化事物習慣,持續學習「斷捨離」,琢磨「收」與「藏」的故事。
IG: @alexsklai
香港‧寶‧藏
逢周三更新
深圳南山博物館的敦煌大展,將飛天反彈琵琶的曼妙姿態凝駐於燈光下時,我彷彿聽見千年沙粒在四弦間簌簌墜落。這件從波斯巴爾巴特琴脫胎的樂器,自漢代沿天山南麓蹣跚東來,駝鈴般的木撥彈奏聲,竟在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樂團的《絲語·琵琶》中再度甦醒。
國際藝術家、樂器收藏家方錦龍懷抱的仿唐五弦琵琶,螺鈿在燈下流轉虹彩。這誕生印度、經龜茲傳入的梨形樂器,曾讓人驚嘆「五弦並奏君試聽」。隋唐十部樂中八部皆響其清音,而今新增低音弦的仿製器,在《瓊瑤》、《玄鳥》曲中既奏得出龜茲樂的熱烈,又漾得開敦煌星空的蒼茫。千年胡漢交融的魂魄,彷彿在鋼弦震顫間破繭重生。
最令人神馳的莫過薩摩琵琶。島津日新齋創制的這件武器化樂器,短頸闊箱猶存唐制,撥子劈掃時竟帶金戈之聲。當《聽海之聲》的戰陣敘事從久保田晶子手中琴箱迸發,我恍見遣唐使船隊載着四弦琵琶破浪東去,唐代撥彈古法在東瀛淬煉成武士精神的修練之器。
烏德琴的登場恰似文明交融的隱喻。這阿拉伯樂器之王背隆如新月,無品短頸的設計本是波斯巴爾巴特琴嫡傳,經阿拉伯巧手重塑後,又沿絲路回傳中原催生曲項琵琶。Giannis Koutis指尖在《音詩共和》曲譜間遊走時,彷彿重現駝隊驛站裏遊吟詩人的即興彈唱。
終曲《揚帆濟滄海》奏起,曲項琵琶前身的琵琵再度由張瑩橫抱而出,梨形音箱發出古樸的駝鈴聲,延續是夜早前第三樂章《霸王卸甲》,剛柔並濟,配搭迴蕩的樂團音響,氣勢恢宏,儒家中和美學在四相九品間圓滿具現。
夜樂既終,各種琵琶的餘韻仍在耳際交錯。從沙漠到海洋,從木撥到指掐,從武士修心至說唱伴侶,四條弦索竟能牽動整部亞洲文明交流史。想當年昭君出塞時懷抱的若是五弦琵琶,那「盡將籤軸帙琵琶」的幽怨,或許會多幾分盛唐的恢宏氣象?
琵琶終究是說故事的高手。千年來它不僅訴說自己的流浪史,更將不同民族的悲歡離合譜成弦上清音。當最後一記輪指歸於寂靜,我聽見的並非終曲,而是新的絲路故事正在四弦間悄然孕育。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蘋果發布超薄iPhone Air,市場反應一般,股價跌1.5%。你認為其產品仍物有所值?►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