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7/2025
太空經濟與低空經濟
中央政府在2024年首度把低空經濟(Low-altitude Economy)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列明要「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積極打造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進一步強調要「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凸顯了低空經濟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中國民航局隨即成立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推動和監管低空經濟安全有序地發展。
深圳低空領飛
中國空域一向由軍方嚴格管控,作國防用途,不會輕易開放。為了推動低空經濟,目前深圳、杭州、合肥、蘇州、成都和重慶等六個城市獲選為開放600米以下空域的試點城市,同時有30個省(包括自治區及直轄市)將低空經濟納入發展規劃。
在眾多省市中,深圳在低空經濟這領域「飛」得最前。單計2023年,深圳低空經濟年產值已逾900億元人民幣,開通了無人機航線77條。2023年12月,深圳正式向國家申請創建國家低空經濟產業綜合示範區。2024年3月,中國民航局正式確認其要求及表達明確支持,同意深圳開展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研究試點,豐富拓展低空應用場景,構建低空規章標準體系,加上一系列配套政策,深圳搶佔發展低空經濟的空域優勢、政策優勢和產業優勢,無人機產業、低空物流運輸、即時配送等方面均蓬勃發展。
深圳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技術發展領先全國 (AP)
配合國家政策,行政長官在2024年《施政報告》列明「發展低空經濟」,成立「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目標是「開拓低空飛行應用場景」、「修訂相關法規」、「與內地對接」,以及「研究部署低空基礎建設」。在「修訂相關法規」方面,我們根據《民航條例》(香港法例第448章)修訂了《2025年小型無人機(修訂)令》和《2025年〈1995年飛航(香港)令〉(修訂)令》,並已於7月18日生效,主要修訂是擴大規管,重量超過25公斤但不超過150公斤的小型無人機要領牌照。
香港難以複製低空飛行應用場景
我認為低空經濟,特別是無人機送餐送藥等服務能在深圳飛速發展,主要是因為地大物博。但是香港這個地方細密度高的城市,未必能搬字過紙,低空飛行應用場景將很有限。
例如,我有朋友非常欣賞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認為若可在交通擠塞的城市乘搭eVTOL前往另一城市,將會非常方便。但是,要推出eVTOL(以及無人機配送服務),前提是要劃出若干指定航線避免低空撞機,以及設立若干指定驛站以供升降。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做到這兩點,相當困難。
此外,香港要克服跨境管制的問題。香港和內地是兩個單獨關稅區,相信內地海關也不想見到未經審查的無人機自由往來兩地,從而衍生走私之類的用途。至於採用無人機送藥到遍遠地方、噴灑農藥、協助大型巡邏及搜救、協助救火等,這些應用場景需要開發,但是商業及經濟價值不高。而在深圳大行其道的無人機餐飲配送(低空送外賣),成功關鍵是設有大量升降點及先進的統一控制中心,控制無人機的航線及保障飛行安全;在香港,這樣的送餐成本估計難以低於騎手送餐,而若無人機送餐真的廣泛使用,騎手便會失業,屆時可能衍生其他社會問題。
在深圳大行其道的無人機配送,難在高樓林立的香港實行。(AP)
可見在香港發展低空經濟,低空飛行應用場景實在有限,特區政府需慎重研究。
太空經濟潛力更大
相對於低空經濟的有限發揮,我認為若香港把握機遇推動太空經濟,空間和潛力更大。
首先,容我解釋一下何謂外太空(Outer Space)——地球海拔100公里設定了一條卡門線(Karman Line),卡門線以上是外太空,以下是大氣層。外太空分為四層,最低是低地球軌道/近地軌道(Low Earth Orbit),大約是由海拔160公里至2000公里之間,國際太空站通常設在約400公里的位置;中地球軌道(Medium Earth Orbit)是由2000公里至35786公里之間,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便在這個軌道運行;地球靜止軌道(Geostationary Orbit)是指地球赤道面上方35786公里的圓形軌道,氣象衛星和通信衛星便是在地球靜止軌道上運行;至於35786公里以上的就是高地球軌道(High Earth Orbit)。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有文章提到,在中地球軌道運行的全球定位系統(GPS)的訊號容易遭干擾(Jamming)或發出虛假信息/欺騙攻擊(Spoofing)。相對地,低軌衛星(Low Earth Orbit Satellite)成本低、頻寬高,覆蓋範圍更大,漸漸受到重視,成為市場新趨勢。美國首富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星鏈(Starlink),便是透過龐大的低軌衛星群提供互聯網服務。
馬斯克旗下的星鏈,透過龐大的低軌衛星群提供互聯網服務。(AP)
衛星導航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美國開發、主導、控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本屬軍事用途,直至2000年,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將之開放予民用及商用。除了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中國、俄羅斯和歐盟亦各自開發衛星導航系統,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最初由30顆衛星組成,2000年首發,2020年建成。有報道指因為缺乏投資,美國GPS的技術已相對落後,反之,現在中國北斗發出的衛星數量和地面接收站數量均已超越GPS,日均使用次數達6000多億次,不單支援高軌衛星,亦支援巨型衛星星座(Megaconstellation)、微衛星群(Micro-satellites)等,成本低、功能多。此外,中國北斗亦有向「一帶一路」國家輸出技術。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供定位(Positioning)、導航(Navigation)和授時(Timing)功能,我們平常使用的駕駛導航、天氣預報、實時銀行交易、買賣股票、電召的士等功能,以及上文提及的無人機技術、低空配送控制中心等,背後都是依靠衛星導航,可見太空科技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發展太空經濟能為低空經濟提供基礎及技術保障,充滿商機。
有分析預計,到2030年將有六萬顆衛星投入運行,低軌衛星市場將由目前的150億美元上升至2035年的1080億美元。因此,中央政府十分鼓勵民營企業參與開發太空經濟,例如中國首間將火箭送入軌道、製造衛星軌道運載器的北京星際榮耀航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i-Space),便是行業佼佼者。
中國北斗的衛星和地面接收站數量均超越GPS,日均使用次數達6000多億次。(AP)
簡化低軌衛星牌照申請
香港應該把握發展太空經濟的機遇,財政司司長在2025年《財政預算案》提出「低軌衛星是全球衛星發展的新趨勢,相關技術能廣泛應用於交通物流、智慧城市等領域。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及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正研究簡化審批營辦低軌衞星牌照的流程」,我非常認同這方向,未來大有可為。
或會有人提問,即使香港放寬處理低軌衛星牌照,但是香港有這類企業嗎?其實香港早有衛星公司紥根,位於大埔工業邨的亞洲衛星有限公司(Asia Satellite Telecommunications Company Limited, AsiaSat)成立於1988年,專營商業衛星,目前有六枚在軌衛星。簡化發牌流程後,說不定會有更多內地衛星公司來港落戶。
吸納航天科企來港上市
此外,香港的大學一直有參與太空科技軟硬件的開發和製造。例如香港科技大學獲國家航天局委任,成為「嫦娥探月工程」嫦娥八號一項國際合作項目的主導機構;香港大學設有太空研究實驗室;香港理工大學也設有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大學應開設更多航天相關課程,培養更多航天科技人才。
科大獲國家航天局委任,領導嫦娥八號多功能月面作業機械人暨可移動充電站國際合作項目。(科大圖片)
2025年5月,香港交易所宣布推出「科企專線」,便利特專科技企業和生物科技企業來港上市。同理,港交所也可設立專線,吸引內地航天科技企業來港上市。據知主打人工智能輔助衛星發射的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daspace Technology),便已申請來港上市。這些是太空經濟帶給香港的金融機遇。
訂立太空產權法例
最後,我留意到盧森堡(Luxembourg)真正做到超前部署,早在1985年已看中航天產業的潛力,投資成立了通訊衛星公司SES(Societe Europeene des Satellites),至今已成功發射百多枚通訊衛星,帶動當地航天產業蓬勃發展。盧森堡政府提供稅務優惠,成功吸納30多間航天企業落戶。更重要的是,盧森堡是首個國家制訂法例(2017年),處理太空採礦(Space Mining)、太空資源的產權事宜。
我認為香港具備健全的普通法優勢,與國際接軌,大可效法盧森堡,提供誘因吸納全球航天科企來香港設總部,以及更新《外層空間條例》(第523條)等本地法規,參與處理有關太空活動的爭議調解、產權界定、企業融資、保險、科研,以及太空教育及人才培育。
盧森堡的通訊衛星公司SES,至今成功發射百多枚通訊衛星。(AP)
我呼籲特區政府及早行動,爭取助力國家深化太空科技、航天產業,帶動金融和經濟發展,打造新增長引擎,長遠所得定比低空經濟更廣更闊更豐盛。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議員張宇人認為若飲食業更早輸入外勞,本港應可避免倒閉潮,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