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4/05/2025

移民英國|歐洲人的自信來自「鼓勵文化」?不批評式教育令孩子更難接受殘酷現實?中西教育觀念存差異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Cally

    Cally

    Cally


    90後傳媒人/咖啡職人,自小熱愛文字,喜歡分享生活大小事。曾於《經濟通》、Businessfocus 出任高級記者及編輯,2023年出走英國,現居倫敦。日記分享英倫生活點滴,從柴米油鹽到國家時政,純屬個人觀點,並非好為人師,參考與否請自行斟酌。

    英倫出走日記

    逢周三刊出

  來到英國後發現,很多歐洲人都「走路有風」,總是帶種莫名的自信,相較之下,很多亞洲背景的朋友似乎都較為膽怯,很多人都很怕犯錯而被指責,亦不懂得如何坦然地接受別人的讚美。這是源於中西教育觀念的差異,亦是「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差別。

 

  東方文化偏向「集體主義」,以一個家庭為單位,父母是權威,子女教育講求紀律、服從,以嚴厲的教育達到更高成就,因此有「虎媽」的出現;西方國家偏向個人價值與發展,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較平等,在教育層面,傾向於多鼓勵、少批評,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朋友D最近分享了一件趣事,他在回家的路上看見幾個在「擺檔」叫賣的孩子,擺了大半天也乏人問津,孩子的媽媽怕他們失望,偷偷地將1鎊硬幣遞給朋友D,希望他能假扮顧客,向孩子們買點東西。這是一件相當貼心的舉動,朋友D當然不會拒絕,這個微小的舉動或能鼓勵他們長大後成為成功的生意人。

 

  當大家都在吹捧西方的「鼓勵文化」更能建立孩子的內在自信,前同事S卻有另一番說法:「只鼓勵不批評的教育方式,令人更難接受現實的殘酷。」在西方家庭長大,她從小都被教育只要堅持、不斷修正,就會成功,因此,她立志成為一名歌手,相信自己終有一日能走上國際舞台,為了夢想,她甚至犧牲了其他機會,奈何演藝事業除了努力,也需要一點運氣,當努力了十多年卻未見得能夠成名,她再也無法相信自己是可以的。

 

 

  在現實世界中,不是每個人在屢敗屢戰後,都能獲得成就,當然父母不會告訴她,有些人努力了大半生,結果還是失敗,這些故事太令人氣餒。當朋友S長大後,第一次發現努力堅持未必帶來好的結果,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我寧願父母早點告訴我,現實不是童話故事,不是每個主角都有圓滿的結局。」

 

  前一陣子,在Netflix相當具爭議性的英劇《混沌少年時》(Adolecence),便道出了很多家庭教育看不見的問題,表面和諧的家庭關係,父母形式上的「關心」,埋藏了青少年的心理缺口。不論是西方的鼓勵式教育,還是東方的「成就導向」,我們需要的可能是切身處地,明白大家的感受,這樣才能在逆境當中成為彼此的心靈支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你點睇?】中美經貿會談獲實質進展,雙方發佈聯合聲明並互降關稅。你對接下來的磋商是否有信心?►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