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5/2025
港樂「哥提耶.卡普桑的蕭斯達高維契」:迎接弦樂和木管樂的拷問
林靖風 Cyrus Lamprecht
林靖風 Cyrus Lamprecht
荒謬主義作家及TEDx講者、Central Saint Martins藝術理論及哲學系研究碩士,曾在倫敦Tate Modern及亞洲各地藝術展覽展出多媒體(雕塑、裝置、表演及攝影)作品,創作主題圍繞於孤獨與存在的命題。近期散文、小說及詩詞作品散見於「*CUP」、「虛詞」及「好集慣」等文學平台。
Instagram:@cyrus_lamprecht夢囈之上
隔週四更新
簡單的一個動作,就可以說明了為甚麼人所做的一切都是重複的。真正不同的是當中的排列與組合,人們就是重複地試驗著所有的可能性。由孔茲(Christoph Koncz)指揮的香港管弦樂團,為觀眾帶來蕭斯達高維契的《節日》序曲與拉威爾的《圓舞曲》、《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及《波萊羅》,其中屬於前者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亦由法國大提琴家哥提耶.卡普桑(Gautier Capuçon)領銜演繹。
首次欣賞卡普桑的演出是在2020年的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他與鋼琴家王羽佳共同演繹了法朗克的《A大調大提琴奏鳴曲》及蕭邦的《C大調大提琴與鋼琴波蘭舞曲》和《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卡普桑在處理蕭斯達高維契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時,以一種不疾不徐的對答形式在四個樂章之中,竭力抵抗樂團逐漸迫近的步伐。大提琴家在無伴奏華采樂段中,首先展現了一種沉寂的情緒,然後透過強烈的顫音和漸快的節奏,迎接弦樂和木管樂的拷問。卡普桑完整地掌握了不同樂章中的情感,呈示了一種以寡敵眾的氣度。
孔茲在指揮拉威爾的《波萊羅》時,尤其展現了一種收放自如的風格,以飽滿而準確的動作,為了整首帶有重複的小鼓節奏的樂曲,維持穩定的推進節奏。此場音樂會的選曲,就像主人與奴僕之間的質問和反抗,存在著一種對抗荒謬日常的意味。每當聽到《波萊羅》的時候,都會想起法國芭蕾舞者Sylvie Guillem在退休前於東急除夕音樂會的最後表演,她以拉威爾的樂曲作為自身職涯的終結,似是代表了一種重複而驚喜卻不斷穿插在其中的生活模式。孔茲和卡普桑在結束了緊湊和嚴肅的表演後,帶給了觀眾熱情的回應和答謝。從新鮮感裏所得到的解放,才是讓人們享受的原因。
港樂「哥提耶.卡普桑的蕭斯達高維契」
2025年5月8日(星期四)8:00pm
2025年5月9日(星期五)8:00pm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詳情按此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你點睇?】中美經貿會談獲實質進展,雙方發佈聯合聲明並互降關稅。你對接下來的磋商是否有信心?►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