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2025
經濟不景下你要交多少稅?
又到每年打工仔最厭惡的時間——填寫報稅表。稅局2024-25年度總共發出266萬份報稅表,竟然比上一年增加22萬份,已經是連續兩年增加。多了納稅人,明顯「搶企業、搶人才」已經奏效。整體稅收的臨時數字為3745億元,按年增加325億元。在今日巨額財赤、貿易戰陰霾下,稅收增加總算是一個好消息,亦印證筆者常說沒有必要為財赤擔憂,香港有更多應該值得擔憂的事,例如產業升級轉型的問題。
作為納稅人,最關心自然是要交多少稅。近年由於財赤的關係,政府提出的稅務寬減額度逐年下降,由前年的6000元減到去年的3000元,今年度更減至1500元,納稅人自然會愈交愈多稅。立法會日前通過法案,寬減2024-25課稅年度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和利得稅上限1500元,上限為稅款的百分百。但不要少看這1500元,已經令庫房少收31億元稅收,有214萬名納稅人及165400間企業受惠。事實上,政府推出每年一次性稅務寬減措施已經有10多年,1500元是歷史新低,疫情前寬減額度曾達3萬元,其餘日子亦分別有1.5萬元至2萬元。換言之,在寬減額度調低下,假設你近年收入及免稅額沒有很大變化,你今年比起疫情前可能多交1萬元至3萬元稅!畢竟交稅是公民責任,如果你收入不菲,當然要為社會盡一點責任。
由於寬減額度調低,若你近年收入及免稅額無大變化,今年課稅金額料會增加。(Shutterstock)
講開又講,政府每年提出的一次性稅務寬減措施,原本是「派糖」方案,由於過去10多年每年都有提出,市民已經當作恒常措施,但查實只是每年都有的臨時措施。情況就如海防道臨時街市一樣,已變成長期的臨時性措施。措施的好處在於每年可按財政狀況而調整寬減額度,但事實上沒有恒常化制度框架支持,其實不利稅制的穩定性,納稅人及企業難對稅務作長遠規劃,因為寬減額度因應政府財政狀況而波動極大。不過,一次性措施對政府來說,不但簡單快捷、易於操作,更可以每年增加或減少寬減額度,由於彈性相當大,相信會繼續沿用下去。
在推出一次性稅務寬減措施前,政府是透過甚麼方式「還富於民」?原本是增加個人、供養子女或父母免稅額,在回歸前,差不多每年都增加免稅額,當年經濟高速發展,市民工資不斷上升,政府便每年增加免稅額,當時每年公布《財政預算案》時,萬眾期待的就是增加多少免稅額。但免稅額是制度內機制,增加容易,要減就很困難,因為立法會在社會壓力下難以投票通過。後來,香港經歷金融風暴及金融海嘯,市民工資不再飆升,甚至開始回落,政府不能增加免稅額,其後香港經濟回穩,便提出一次性稅務寬減措施。近年政府間中亦有調整免稅額,但主要是因應社會變化而作出更新,而非每年「派糖」的手段。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香港好去處推出小紅書版!立即追蹤@通仔GoGoGo 以獲取最新情報!►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