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2025
《觸電》——我們並不是獨自升級
《觸電》的而且確,是首齣以電競作主題的香港電影。
但就算你在觀看期間再專心,都不會加深你對電競的認識,甚至連甚麼是「FPS」(不是轉數快,而是「First-person Shooter」這種遊戲類型)都不會知,就正如當日看《逆流大叔》,散場時,不會對扒龍舟這回事多了認知。
這不是一齣為你探討電競行業苦和樂與怒的議題電影。
電競,純屬一次借用,用來連結老中青。
電競的確是《觸電》主題,但不是一個用來探討的議題。(網上圖片)
其實是一齣勵志片,事實上,勵志無分貴賤亦不分年齡,開網吧的失意中年男車仔固然需要勵志,被炒魷的孤高後生電競選手邦少亦需要勵志,而比邦少更後生的Y2K少女霏霏,一樣需要勵志;而這三個不同年齡層的人,再加一對年邁夫妻,組成Happy Hour電競隊,參加電競賽,為了甚麼?為了贏冠軍,為了贏那50萬獎金。
《觸電》角色多,但大部分都描寫得好,令你投入感情。(網上圖片)
林敏驄和Yanny演兩父女,好睇又有趣。(網上圖片)
老實,睇完戲,好難不鍾意Yanny。(網上圖片)
作為一個熱愛打機的人,卻完全不覺被搵笨,也不介意這一群明明對電競欠缺認知的人,可以在短時間內被訓練成高手,打贏不少真正高手,甚至晉身決賽周,因為他們這群平凡人故事,是真實地打動了我,而且過程中,沒有失控式熱血,沒有熱淚在盈眶,更加沒有澎湃的金句,反而是藉著一個被前妻認為失敗的中年人,帶點嬉笑,挑通眼眉,成功感染身邊每一個人,就連那個一直主張這個男人相當失敗的前妻,都破涕為笑。
柯煒林飾演電競高手邦少,性格孤高,當隊友工具使用。(網上圖片)
老中青和Y2K,偶然組成電競隊,漸漸有默契,並成為真正戰友。(網上圖片)
撇除某幾個比較典型的功能角色描寫(例如陳苡臻的電競高手總是像宇宙最強般冷傲退敵手),第二次執導的梁國輝,在處理群戲和多個角色上,大部分時間都很好——尤其對比上一次拍《陰目偵信》,角色們沒神沒氣,但這一次,你會如實感受到臨時組隊的Happy Hour,真的有著感情的羈絆,兼且不靠言語,靠的是在遊戲世界裡的一下掩護或一個助攻,以致不同世代的人,在虛和實的世界,都能一起。
各人在遊戲世界裡的替身——沒錯,林敏驄的虛擬替身是Amy Lo。(網上圖片)
而更重要是我不需要去專登理會導演編劇原本想點,但出到來基於某些原因以致點點點,因為大銀幕給我看見的,已經是我所喜愛的。
《觸電》
上映日期:2025 年 9 月 18 日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俄朝領袖會談,金正恩表示願盡力助俄,並稱之為兄弟間義務。你認為朝俄緊密關係會促進半島和平,還是刺激南北對峙?► 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