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2025

楊凡與黄永玉紀錄片《過年》:以三天光陰,原汁原味熬出歲月的沉香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Alex Lai

    Alex Lai

    前半生為傳媒人,曾於多本中外雜誌刊物、蘇富比及新世界集團供職,過去十年涉足水墨文化推廣、策展與輔導治療,唯難改囤積居奇,及蒐集香港文化事物習慣,持續學習「斷捨離」,琢磨「收」與「藏」的故事。

     

    IG: @alexsklai

    香港‧寶‧藏

    逢周三更新

  前些時日出遊歸來,直至上周末才有緣於電影資料館觀賞楊凡導演的紀錄片《過年》第四場放映。影片落幕,心中驀然湧起一陣悸動。黃永玉先生的真率與童稚,在鏡頭下展露無遺;執行導演李逸峰所言之「風骨」,以及「莫老挑別人毛病」的人生態度,更是為歷史留下了珍貴的註腳。

 

 

  黑妮照料老父,言談妙語如珠。略覺惋惜的是,片中未見兒子黑蠻身影,僅有黑妮輕描淡寫地談及兒時舊事——父親脾氣大,兄妹倆動輒得咎,哥哥尤其多受皮肉之苦。她笑說當年常趁父親不察,悄悄將家中貓狗送人。鏡頭下的除夕,親友登門討畫,熱鬧中亦惹人對這家人關係浮想聯翩。黃妻張梅溪直至片末年夜飯方悄然現身,更添幾分餘韻。

 

 

  楊凡導演早前憶起拍攝緣起:2012年龍年,他向黃永玉提議:「不如我們來拍攝你過年那幾天?」兩人相識於1979年,與其說這是一部紀錄片,更不如說是半生友誼的存照。英文片名「Crossing」既喻歲末跨年,亦暗指黃永玉穿越時代的一生。影片不談偉大成就,只專注生活點滴與記憶流轉。

 

 

  黃永玉一生傳奇——從瓷場工人、小學教員、報社美術編輯,到成為中央美院教授。在戰亂中自學成才,由木刻拓展至漫畫、油畫、雕塑,卻始終帶着灑脫曠達的處世之姿。鏡頭中的他,從容談論流徙經歷、藝術願景,甚至身後骨灰之處置,言語間盡是通透與幽默,儼如他筆下的「人做,天看」,意味深長。

 

 

 

  映後分享會上,楊凡導演因赴威尼斯影展,由執行導演李逸峰暫代其職。幸得觀眾包容,場面熱烈如昔。這一夜,有《楊凡的流金歲月》與《過年》相映成趣,電影資料館更精心展出黃永玉戰後留港相關文獻及畫作。劉天蘭女士帶來她口中的「黃叔叔」舊照,使這場交流更添歷史溫度。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彩蛋置於片頭——楊凡剪輯的《流金歲月》,一幀幀明星舊照流光閃耀,如今皆已步入中年。我不禁想起北宋詞人李之儀的《詠蒼髯》:「青絲白髮一瞬間,年華老去向誰言。春風若有憐花意,可否許我再少年?」但歲月何曾許誰回頭?楊凡片中文本語帶自嘲,片外現身卻依舊風趣從容。

 

 

  《過年》最初因技術瑕疵塵封十餘年,直至去年方經高科技修復完成。當年的收音與色調問題竟得以調整至幾近完美,黃永玉的妙語清晰如昨。遲來的完成,或許恰是最好的時機。

 

 

  片中另一亮色,自是黑妮。她在父親身邊打點一切,言談間卻總帶幾分委婉,無論是置「藝術圈」於度外,或說萬荷堂是「父親的家」,與她無關,兩人各有天地,互不干擾。嚴父當前,關係修復只略見於老父囑咐黑妮穩袋衣服口袋裏的零食豆。反觀堂中貓狗,倒是恣意撒野,深受大師溺愛。

 

 

  楊凡年近八十,卻依舊意態翩翩,恍若美少年。那些年,美少年鏡頭下的美少年,曾令多少人心馳神往。而這一部《過年》,則以最純粹的方式,側寫出一代大家的生命情調——不加插補拍鏡頭,不刻意煽情,僅以三天光陰,原汁原味熬出歲月的沉香。人生如歲,歲亦如人。黃永玉的風骨、楊凡的優雅,皆在片中流轉不息。但願九月特別放映之時,有更多觀眾能品味這份難得的真誠與從容,猶如黄永玉說過的這一句:「過日子就是平平常常,有時候有意思,有時候很沒意思。不要成天到晚的找意義。」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網戀騙案:專家分析為何女性/高學歷人士較易「沉船」!若不幸被騙,如何處理自己情緒?►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Screen Sensations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