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2015
企圖「扮潮」
昨天,同事傳來兩段新聞處的宣傳片。看完後我沒有甚麼大感覺,只認為這兩段宣傳片的製作有點粗疏,有點隨便。我沒有把片段看到最後,但看了一大半也不明白片段想帶出甚麼信息。年輕的同事卻非常激動,不停笑,說這些影片很「流」,認為這是一些年長的人為年輕人而設,卻不知道片段其實很「老套」。
我禁不住問同事笑點在哪裏。她說,這條短片無論是設計、用字或是格調方面都很古舊。首先,短片就似是以Powerpoint製作,或許一個普通的年輕人,也能夠以軟件製作得更精美;另外,估計這片段的目標是一些年輕人,所以旁白都傾向輕鬆生動,不過,卻被同事認為是企圖「扮潮」。
聽完後,我終於明白那個笑點原來是年齡的差異。我頂多只認為短片沒有誠意,製作簡陋,但年輕同事的反應卻跟我很不同。成年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套加上「潮語」後,便套用在年輕人身上。成年人能夠提供的,就是一點經驗和方向,但年輕人真正的思想和需要,我們又真的把握到嗎?把古舊的一套加一點自以為「潮」的元素,最後只會成為年輕人的笑話。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香港四徑:跑足3日3夜298公里,跑到出現幻覺!勝出沒有獎金或獎品,跑手為甚麼會去挑戰極限?如何調節心理狀態去完成?►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