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8/2025
香港穩定幣,馬雲口中的當鋪思維
Jimmy Leung
Jimmy Leung
私募基金負責人,擅長結合傳統經濟及互聯網、管理業務分別在倫敦、矽谷,香港。涉及房地產、互聯網及跨境電商等產業,與多國實業家、創業家、天使投資等擁有廣大的人脈。行事低調,口頭禪是最好你搵我唔到。
改朝換代Digital
本欄逢周一更新
2025年8月1日,香港所謂的《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外界普遍期待這將為香港帶來數字貨幣革命,但現實卻讓市場情緒大幅降溫。就像廣州長隆動物園的猴子,去模仿迪士尼的米奇老鼠一樣,東施效顰。
十幾年前,中國出版了一系列的金融小說,名為《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講到似層層,該書內容其實抄自一套1995年記錄片《Money Masters》,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一直以為可以在金融領域摧毀美國霸權,正式挑戰美元地位。
貨幣的背後是利益、國力、政治、外交。歷史證明:誰能夠將自己的貨幣與當前最主要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誰就能夠在世界貨幣的競爭中確定領先地位。
根據SWIFT於2025年5月發表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美元以48.46%的份額穩居榜首,遠超歐元的23.56%和人民幣的2.89%。這一數據清晰地反映了美元在全球貿易和金融結算中的無可替代地位。
目前美元穩定幣已成為全球跨境支付、鏈上交易和貿易中的主流數位結算工具——全球95%以上的主流穩定幣都是錨定美元。
到目前為止,美國政府,白宮,整個華爾街到納斯達克,全部都為美元穩定幣做好準備。借助美元穩定幣,美國讓全球資本能夠繞過各自本國的資本管制和傳統銀行體系的繁瑣流程,資金幾乎可以實現無摩擦、全天候、7x24小時流入美元資產池。
有港元穩定幣就不怕美國金融制裁嗎?
《穩定幣條例》生效,原本最有希望入圍的京東、螞蟻等互聯網巨頭也難以進入首批獲批名單。最終能夠獲得牌照的,主要集中在本土金融機構和三大發鈔銀行。
在過去20年網路發展缺席的銀行,金管局,聯交所,證監老人,不僅失去了對網路的理解與想像力。人工智慧、5G、雲、區塊鏈聚合在一起,正在催生一個時代。
官員大多對於新興事物都有天生的懷疑,絕對是馬雲口中的當舖思維。既不知要往哪裡去,當然也不需思考如何佈局未來,香港穩定幣前景渺茫。
香港過去成功的特色就是,只要法律沒有明文禁止,都可以去嘗試,行政當局不會先加以限制,對於財富的創造,更有一種友善的環境,讓開拓財富邊界的各路英雄,都可以找到發展的空間。
無論是從功能上還是邏輯上,香港穩定幣都不像比特幣、USDT等那種去中心化、匿名性強的加密貨幣,而是更接近數字法幣的電子代幣或者央行數位貨幣(CBDC)的延伸形式。
對穩定幣實施極其嚴格的監管,規定必須認清每一個用戶的真實身份,不能匿名使用穩定幣。不僅需要知道你是誰,還要能追蹤到你用穩定幣的所有操作,這樣監管部門才方便查清資金流向,防止有人用穩定幣來洗錢、詐騙或者搞非法活動。
2025年6月10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舉辦的「DeFi and the American Spirit」圓桌會議中直接指出,DeFi 所倡導的「經濟自由、財產權、自主創新」正是美國建國以來的核心理念。鏈上金融不應被視為違法,而是自由市場發展的自然演變。
SEC公開支持特朗普提出的政策方向:讓美國成為「全球加密之都」,「保有私有財產的權利,不應在登錄網絡時消失。」使用自託管錢包進行加密資產持有和參與驗證,是每個人基本人權應享有的自由,不應因缺乏中介機構而被懲罰。
現行美國證券法以中介機構為核心(券商、交易所、顧問),無法合理涵蓋「無人控制的自動化智慧合約」。Paul 呼籲 SEC 制定新規則,幫助使用者、項目方合法與鏈上系統互動。
他認為,只有提供明確規則和豁免空間,才能吸引企業家與工程師在美國實現創新。還蠻喜歡這句話的:未來的金融,不應被百年前的法律框死。
所以,在新世界中,阻住地球轉的人既不知要往哪裡去,當然也不需思考如何佈局未來。
一般阻住地球轉有三類人:第一,是企業的廢中老。第二,是政府;第三,是銀行本身。
用咗幾十年,教阿Sir做嘢?你要我改?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陳敏兒:人生有很多苦痛的經歷,但我不甘心去白受這些苦,要從中「獲利」,去學習,令苦變得有價值,再跟其他人分享►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