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8/10/2025

AI人工智能系統提升急症醫療效率︰減輕醫護負擔,博愛醫院試行成效理想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鄧淑明

    鄧淑明

    鄧淑明博士,榮譽勳章,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

     

    鄧博士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廣受認同,並獲多項榮譽,包括:香港大學2009年理學院傑出校友、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美國商會2004年「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年度傑出女青」及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等。

    智慧城市5.0

  有研究指出,2024年全球急診科數據市場規模約為10.3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增長接近一倍至20.1億美元(約156.78億港元),反映急症服務需求明顯上升。再加上全球人口持續老化,各地急症服務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幸而人工智能的持續創新為急症服務帶來了新景象,能夠在關鍵時刻提升醫療效率與準確性。

 

  加拿大多倫多聖米高醫院(St. Michael’s Hospital)轄下的人工智能(AI)團隊,研發了臨床預警系統「CHARTwatch」,以AI分析病人的電子病歷、化驗及影像報告、血壓等生理指數,提前預測病情惡化的風險。有臨床試驗證實,該系統能將住院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6%,大幅提升救治成功率。AI同時也可以聽取病人和醫生的對話,並轉錄為病歷,好讓醫生專注診症。此外,團隊又設計一套演算法,運用AI分析過往求診數據、實時天氣變化及節慶活動情況,提前預測急症室的求診高峰時段。如天氣預警將有暴風雪,應診人數可能增多,重症比例同時有機會提升,醫院便在資源分配上作合適調整,又提前增派人手,以便處理更多急症個案。

 

  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研發了「智慧語音急診預測系統」,運用AI辨識技術,把不同語言如國語、英語、閩南語,以及各類型的醫護語音內容,包括醫學名詞、藥品中英名稱等轉化成文字,並使用自然語言處理、語意分析技術去整合護理記錄,從而預測患者兩周內發生急診事件的機率,系統預測準確度可近九成。此系統不但可縮短醫務文書的處理時間,還讓高風險患者及早得到治理,避免病情惡化,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治療黃金時間。

 

  香港的急症服務一直面對嚴峻壓力,醫管局借鑑國際經驗,已計劃利用科技減輕急症室的壓力。除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透過系統即時收集資訊,以協助醫生綜合相關臨床資料,起草醫療記錄及報告。還試行「人工智能患者風險預警系統」,透過AI分析維生指數、化驗結果等臨床數據,提供風險預測模型,並利用HA Chat及病房智能顯示屏,即時通知臨床醫生及護士團隊,以及早介入治療及調節治療方案。系統不但減省工序及人手處理時間,還可提升整體的醫療效率。去年9月率先在博愛醫院兩間病房試行新系統,成效理想,計劃於本年內擴展至更多間病房。

 

  近年,本港的急症服務經已有所改善,急症室的輪候時間較以往下降,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的平均輪候時間,由193分鐘降至144分鐘。另經急症室等候入院時間超過4小時個案,亦僅佔入院個案的4.3%。然而,每到流感高峰期及長假期,急症室便會出現人潮。人工智能已成為提升急症醫療效率、減輕醫護負擔的重要助力,我們應把AI視為醫療的核心基礎設施之一,透過科學性的預測與資源調配,打造更高效、更具韌性的急症服務,讓市民得到更高效的醫療保障。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