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3/05/2025

北都可持續發展之道:塱原生態公園案例分享,紅花嶺郊野公園與科技農業園創新經濟轉動力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鄧淑明

    鄧淑明

    鄧淑明博士,榮譽勳章,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

     

    鄧博士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廣受認同,並獲多項榮譽,包括:香港大學2009年理學院傑出校友、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美國商會2004年「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年度傑出女青」及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等。

    智慧城市5.0

  根據2021年公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政府計劃把北部都會區(北都)發展成一個宜居宜業宜遊、以創科產業為經濟引擎的都會區,此舉既有助促進港深兩地的合作,更可構建灣區智慧城市群。

 

  事實上,建設智慧城市的最終目標是達致可持續發展,故此城市發展絕對不能忽視環境保育。筆者非常欣喜當局推動北都發展時,強調會考慮到鄉郊的歷史和特色,以及當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力求營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都會環境。而於去年11月開放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便是落實發展與保育並全的最佳案例。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是一個結合濕地保育、農耕作業與自然教育於一身的標誌性設施。這個佔地37公頃的生態公園,大部分土地原屬荒廢私人土地,在發展北都的機遇下,政府得到土地擁有人的同意,用5年時間把這片荒地修復重整,發展成孕育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樂土。

 

  塱原位處上水雙魚河與石上河之間,是一片生態價值極高的淡水濕地,為水鳥和兩棲爬行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地,讓牠們可以休息及安心繁衍下一代。

 

  整個公園分為三大管理區域,分別為訪客區、農業區以及生態區。筆者最欣賞公園將農業區的農地,出租給原本在塱原耕種的農戶繼續耕作,既建造了石籠水道方便灌溉,又在農田附近建造全新的儲物設施,方便農戶存放耕作設備,農田也種植了不同的本土農作物,包括有稻米、通菜、西洋菜、生菜、馬蹄等,讓這種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耕種技術得以傳承。

 

  與此同時,政府又撥款在新界古洞南設立「現代化科技農業園」,落實新農業政策。項目共分兩期:第一期分別以傳統、有機和現代化3種模式發展;第二期透過公私營協作模式,促成本地農民團體牽頭發展,協助提升本地農場的競爭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北都總面積達3萬公頃,幅員廣大,單是去年開放的紅花嶺郊野公園已佔530公頃,還未計其他產業項目。據北都《行動綱領》指,會因應北都不同地區的特色和優勢,作不同策略定位,又以產業發展為導向,規劃及提供區內用地。這橫跨20年的發展進程,要維持生態平衡及確保產業發展營運暢順,難度甚高,必須運用各種先進科技去協助監察發展進度,例如以無人機結合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激光雷達(LiDAR)等技術,將科技融入保育與發展中,令產業降本增效。

 

  北都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引擎,將為香港注入新經濟動力,尤其是透過提供新土地作創新科技發展用途,在「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產業布局下,助力香港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相信能同時實現發展與保育並存,讓城市可持續發展。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4 「最佳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查看詳情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