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2025
強徵關稅三圖謀,狂人得不償失
美國向各國實施的所謂「對等關稅」政策,經過多場談判後,已陸續有階段性的結果,市場中不確定因素減少,有利經濟。
不過,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反覆無常,世人皆知,現在的稅率可維持多久,無人知道。從這幾年的事態演變來看,關稅的目的,已從減少貿易赤字變成脅迫別國、增加聯邦政府收入,以及使企業回歸美國的工具。都說貿易戰沒有贏家,我也不相信美國能賺到甚麼。
脅迫別國,助美增收入、工業回流
我們可先看看結果(執筆日有些結果仍未出爐,但已大致可猜到了)。除了英國及她佔領的福克蘭群島被美國徵收10%關稅外,15%稅率已可被視為美國的「優惠」了。這些國家有個特徵,若不是有美國駐軍,便是美國能把持或有重大影響的國家。歐盟多數國家因北約而在軍事上要倚靠美國;日本、南韓都有美軍駐守,不敢異動;澳洲與新西蘭都是「五眼聯盟」成員,美國對她們實施的關稅稅率便是15%。菲律賓很聽美國話,但美國也不用給她面子,19%是也。至於美國的幾個最大貿易夥伴,似乎不太聽美國的,加拿大是35%稅率,墨西哥是30%,中國則仍在談判。至於巴西,甚至瑞士,因被視為不太聽指揮,前者稅率是50%,後者39%。
歐盟被美國徵收15%「優惠」稅率;圖為歐盟主席馮德萊恩與特朗普在蘇格蘭進行貿談。 (AP)
換言之,因軍事或其他原因失去獨立性的國家,美國可徵收優惠稅率;不聽話的便用重稅。順帶一提,歐盟找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去與美國談判,真是開玩笑,她究竟代表美國還是歐盟利益?難說得很。
不要誤會美國宣布了對別國徵收了高額關稅後,便是美國勝利。幾點要注意。
第一,據高盛估計,美國消費者要負起49%的關稅,37%則由進口商支付,餘下的12%成本被各國的出口商吸納了。進口商的額外成本最終也會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
第二,得到「優惠」稅率的美國「盟友」,即歐盟、五眼聯盟(減去加拿大)、日本及南韓,所輸到美國的商品在2024年佔美國進口額還不到三成。其餘的國家與美國談判並非很順利,幾個最大的入口商品來源國,墨西哥(佔入口約15.5%)、中國(佔入口約13.4%)與加拿大(佔入口約12.6%),對美國都構成很大的麻煩。
第三,不要忘記貿易的本質,它的作用便是使各國能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從而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美國對別人實施高額關稅,只會使她逐漸孤立,少了貿易,生產效率便會下降。美國人口只佔世界人口4.2%,即使加上整個西方世界與日本、南韓,人口也只是世界人口的13%,還比不上中國所佔的17%,孤立自己有可能會慢慢陰乾。
特急功近利,終需美消費者買單
美國自己會否擔心自己長遠會走上孤立之路?很可能不會。正如近日訪港的著名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所言,美國懷著玩撲克的賭徒心態,每局遊戲的時間很短,不會有長遠策略,而且經常要靠嚇(bluffing)。中國玩的卻是圍棋,看長遠,不怕一時一地的短線損失,最重要的是布局,保證自己是最後勝利者。用中國象棋的語言來說,美國是「棋屎貪食卒」(廣東俗語,意思是急功近利、因小失大),容易被小利誘惑。各國都知特朗普虛榮愛面子,給他多些面子對己有利。
經濟學家薩克斯認為,美國懷著玩撲克的賭徒心態,不會有長遠策略,而且經常靠嚇。(AP)
上文提過,關稅戰的目標之一已演化成脅迫別國對美國屈服及讓利。但關稅不見得是很有效的脅迫工具,關稅的成本既然主要是由美國人自己支付,那麼別人不見得怎樣害怕,就像香港般維持零關稅,不理美國,效果也不差。久而久之,各國見到美國以關稅為脅迫工具,大有可能減低與美國的貿易,改為擴大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美國是在為自己挖坑,掉進孤立中。有些國家似乎很怕美國,趕快與她達成協議,但這些國家有美國駐軍,她們害怕的未必是關稅,而是國家安全。
關稅能否解決美國政府的財赤問題?美國有近37萬億美元國債、每年1.83萬億美元財政赤字,所謂的「大而美」計劃,還會增加幾萬億美元的債務,但美國政府又不加入息稅,所以她需要其他的收入來源,關稅對此應有幫助。今年4月以後,新的關稅率雖尚未全面貫徹,但美國關稅收入已比去年同期增加近倍,特朗普食髓知味,不會願意放棄這收入來源。在歷史上,美國在19世紀及20世紀初期,並無其他稅收,只有關稅,1913年才為徵收入息稅立法,關稅的重要性變低。現在大張旗鼓搞關稅,其帶來的收入恐怕也只在聯邦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增加關稅和入息稅,哪一個對美國更好?不易判斷,但按照現時稅制,關稅影響普通消費者,入息稅影響高收入人士,容易出現劫貧濟富現象,加劇美國社會兩極化。
擴市場投資科創,中國最佳出路
關稅能否把流失掉的工業吸引回美國?美國在高科技產業及服務業上有比較優勢,根本不需要關稅政策去扶持。至於一些美國已失去優勢的製造業,如鋼鐵、造船、製衣等,成本較高,效率很低,人才缺乏,根本不是幾十個百分點的關稅所能扶持到的,勉強為之,只會挫敗美國的生產效率,壓抑其經濟增長。
中國現應大量投資高新科技產品,消除被美國卡住的風險。(AP)
面對現時情況,中國的最佳策略是甚麼?中美各有軟肋,例如美國要靠中國獲得稀土,雙方都不想撕破臉皮。中國對美國可以繼續虛與委蛇,美國有求於中國,無奈也要接受。但美國已向世界顯示出她並非靠得住的貿易夥伴,繼續推動一帶一路,擴大其他市場,並大量投資高新科技產品,消除被美國卡住的風險,才是中國當走之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識庫】美歐最新貿協知多些
-歐盟多數輸美商品關稅稅率15%,與日本7月達成的稅率相同,同時低於4月2日宣布的30%。
-歐盟承諾未來3年向美國採購價值7500億美元能源,包括液化天然氣、石油、核燃料等。
-歐盟向美國加碼投資6000億美元,包括採購數千億美元的軍事設備。
-歐盟出口到美國的鋼鋁仍面臨50%關稅,但將建立配額制度。
-歐盟也將對某些美國出口產品開放市場,實施零關稅。
(本文原載於8月8日《香港經濟日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陳敏兒經歷丈夫突然病逝,成立「幸福生活協會」,幫助照顧者。舉辦按摩工作坊,讓癌末病人都有幸福的感覺►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