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2/09/2025

發達國家反移民浪潮中的逆流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近日,反移民浪潮在澳洲湧起。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阿德萊德等多個大城市前天(周日)均出現大規模集會和遊行,反對外來移民。澳洲政府譴責這類活動分裂民眾,散播仇恨。

 

  與此同時,移民問題也是英國國內的一個熱門話題,政府處理非法移民(尋求庇護的經濟難民)的政策也是民眾最不滿意的施政短板,多年來一直影響政府在民調中的受支持度。

 

  由於世界各國的經濟狀況存在巨大差異,貧窮地區的人為尋找更好的生活而流向富庶地區,是難以阻擋的趨勢,因此移民被視為一個永久的話題。一些政客靠煽動反移民情緒,為自己爭取政治上的好處。特朗普靠反移民主張爭取到大量選票,在2016年成功當選總統。英、法等歐洲國家也有右翼政客靠打反移民牌而得到大量選民支持,這早已不是某個國家的孤立事件。

 

 特朗普的反移民立場,為他在大選中爭取到大量選票。(AP)

 

發達國家普遍反移民

 

  歐美澳等發達國家普遍出生率低,社會老齡化日趨嚴重,勞動力短缺給社會的穩定(保證稅收和提供養老金)帶來威脅,因此不得不依靠新移民來維持現有的經濟環境。但政府的政策與各國底層民眾的利益存在矛盾,有些國家的焦點在經濟層面(如英國),在另一些國家,族裔與宗教信仰成為導火索(如德國、法國),還有一些國家出現針對某個外來族群的抗議活動(如澳洲)。因此,儘管發達國家近年普遍出現反移民浪潮,但各自面臨的主要矛盾卻大不相同。

 

  印度新聞媒體的報道稱,在澳洲前天的抗議活動中,有一個明顯的針對目標:印度裔移民。媒體網站上有墨爾本集會的照片,現場有人舉著針對性極強的口號板,上面寫著「第三世界的人帶來第三世界的麻煩(Third world people bring third world problems)」。顯然,澳洲人的排印態度戳傷了印度人的心,導致印度媒體格外敏感。

 

 在墨爾本的反移民集會,有示威者舉起寫著「第三世界的人帶來第三世界的麻煩」的紙牌。(AFP)

 

  根據澳洲研究機構的統計數字,在澳洲非本土出生人口中,印度裔佔比最高,達到大約30%,換句話說,移民澳洲的各國人當中,以印度裔最多。與此同時,澳洲新生兒當中,印度裔的佔比也是最高,由此推斷,未來會有更多印度裔澳洲公民。考慮到印度如今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人口增長能力絕非澳洲其他族裔可比,這意味著不遠的將來,印度裔有很大機會成為澳洲人口中的第一大族裔。這難免在一些澳洲白人當中引起驚慌,導致出現嚴重的排外情緒,而遭到衝擊的不僅是印度裔,還包括華裔等其他少數族裔群體。

 

  英國反移民的焦點在於經濟利益和社會治安。大量非洲難民跨越地中海進入歐洲,很多人的目的地是英國。他們在法國西北部海邊村落搭乘小艇,跨越英吉利海峽非法進入英國。英國政府依照《歐洲人權公約》向他們提供生活上的幫助,並對其避難申請加以甄別。對不符合條件的申請者理應遣返,但這並不容易做到,因為涉及接受國的態度和承受能力等多個因素。對那些滯留下來的偷渡者,英國政府要為他們提供居所。前幾屆保守黨政府和現任工黨政府都試圖解決這個棘手問題,包括出錢將他們送到非洲某國安置,但至今仍缺少可行的方案。

 

  英國政府目前採用的方法之一是將非法偷渡者安置在英格蘭的低檔小旅店,但當地人強烈反對。一是安全問題,曾經發生過被安置住在小旅店的偷渡者刺死酒店職員事件,引發治安危機。二是政府要支付酒店租金,消耗大量英國納稅人的錢。媒體披露了英國內政部的統計數字,花在一位尋求庇護者身上的開支,每天超過80英鎊,而今年迄今為止已有萬多名非法入境者進入了英國,這筆開支與日俱增。三是這些低檔小旅店本來是可以接待本土遊客的,但被政府長期租用後,影響了英國人的正常使用。一些經濟上並不富裕的家長本想在暑假期間帶孩子旅遊,入住這類較為廉宜的旅店,現在卻訂不到這些旅店了,令他們對政府安置非法移民的措施極度不滿。

 

大量難民通過海路進入英國申請庇護 (AFP)

 

  美國一些人強烈反對外來移民,主要理由是新移民肯吃苦、願意接受較低工資,他們搶了美國本土一些人的飯碗,因為這些人未能接受較好的教育,在如今的知識經濟社會中處於底層,其可替代性較強,容易被新移民從現有崗位上擠走。

 

唯獨日本主動增外勞

 

  雖然各國的情況不同,但發達國家的排外情緒是比較普遍的,甚至連一貫非常和諧、吸納外國移民卓有成效的北歐國家,近年也出現反移民的聲音,因為新移民融入當地社會不如以往那樣積極,在語言上和習俗上繼續保留自己族裔的特徵。這與科技進步、網絡普及、社交媒體興起、物流日趨發達等多個因素有關。新移民享受了發達社會良好的教育、醫療等各種福利,但並不在意識與認知上融入當地社會,這是引起當地人反感的重要因素。西歐、北美、澳洲的反移民情緒,在一定程度上都與這一現象有關,同時也是當地政府奉行「多元、包容」政策帶來的後果。

 

  與上述多國形成對比的是,日本這個西式發達國家在主動增加輸入外勞,而且在澳洲被當地人針對的印度裔,在日本卻成為官方歡迎的勞動力來源。印度總理莫迪上周訪問日本期間,與日本首相石破茂達成共識,日本將吸收5萬名印度科技領域的熟練勞動力。根據莫迪本人官網上的詳細資料,雙方的協議還包括5年內實現50萬人的相互交流,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

 

印度總理莫迪與日本首相石破茂達成協議,日本將吸收5萬名印度科技領域的熟練勞動力。(AFP)

 

  日本有計劃地引進外勞並非始於今日,也沒在國內引發強烈反彈,主要是因為日本社會少子化、老齡化非常嚴重,要維持日本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引入外勞是唯一有效的解決辦法。雖然機械人在日本已經相當普及,但主要還是用在製造業。在酒店服務業,可以見到前台已由機械人替代了真人,幫助客人辦理自助入住手續,但在餐廳收拾餐具的還不是機械人,打掃房間和清潔衛生間也仍需聘用女工。引進外勞在日本已為社會各界所接受,與歐美發達國家的情況相比,這恐怕是大潮流中的一股難得的逆流。

 

宗教在日缺乏凝聚力

 

  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因素是,對比歐美國家,日本國內宗教勢力的凝聚力、號召力相對較弱,並不存在與某種宗教的對立,因此政客要利用宗教因素來分化社會不太容易。歐美國家基督教佔主導地位,除了「白人至上」觀念,基督教的主流地位也常被政客利用,包括推銷針對伊斯蘭教的狹隘觀念,以此刺激民意。特朗普第一次上台後,曾宣布對中東多個穆斯林國家的人封關,這樣的舉動當時在美國有一定的民意支持。

 

  近年來,愈來愈多非洲和中東國家的難民前往歐洲,當地穆斯林人口的增長也帶來一些涉及宗教信仰的社會問題,為新移民融入當地社會構成障礙。日本的特殊環境對外來移民相對友善,這也有助於外國人在日本工作與生活,所以才出現日本大量吸收印度技術勞工的局面。然而,一旦大量印度人抵達日本,對當地社會將產生何種影響?相信各界都會密切關注,因為可能給各國帶來有益的啟示。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獨家優惠【etnet x 環球海產】用戶專享全場95折,特價貨品更可折上折。立即使用優惠代碼【ETN1WWS】,選購五星級酒店級海鮮► 立即瀏覽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