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5/10/2025

英國「內陸困境」對香港的警世作用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范強

    范強

    范強,資深新聞工作者,90年代曾長駐倫敦,親身採訪工黨執政、香港政權交接、倫敦金融城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動態、歐元誕生等一系列重大新聞。

    英倫歲月

    隔周日更新

  雖然美英兩國當前陷入了嚴重的社會內部矛盾,但在1997年香港政權交接前夕,大西洋兩岸一片昇平景象,委實看不出會在不到30年內迅速衰落。

  當英國即將於該年5月舉行大選時,我已在全英各地採訪經年,對當地的各種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有了一定瞭解。當時,英國國內外主要問題,首推英國是否加入歐洲統一進程的問題。

  以保守黨人為主流的所謂的「歐疑派」(eurosceptic),當時提出了很多「實質性理據」,來主張英國應拒絕加入歐盟。其中最要一點,就是強調英國的經濟周期和歐洲大陸正好相反,當歐陸減息以刺激經濟時,英倫反過來卻需要加息以防通脹過熱。

英國的「歐盟特區夢」

  英國以此為理據,「既要」加入歐盟,「又要」保持英鎊的獨立性。現在看起來,正如香港在回歸中國後獲得了「特區」地位,英國其實也試圖成為歐盟的一個「特區」。歐盟最終接受了英國的「特殊要求」,但最終英國仍在2016年透過一場公投脫歐,對經濟的後遺症延續至今。

  從現在看英國的入歐和脫歐歷程,「經濟周期」問題只是一個堂皇的借口。保守黨後來的脫歐派領導人,如前首相約翰遜等人,是基於國際戰略博弈的需要,而不是推動經濟的需要而脫歐的。

  英國加入國際戰略博弈的中心思想,就是依借美國壓制歐陸國家崛起,為英國在歐洲,以至全球大國地位創造形勢。在當時美國單極強權如日中天的情況下,英國有此算盤,也算是「人往高處走」。但是,英國追隨美國發動反恐戰而虧空了國力,在脫歐後經濟也奄奄一息,顯然並沒有達成其戰略預想。

B&B民宿的無聲焦慮

 

英國脫歐是出於保守黨政治考量,民間並未感受到經濟利益。(資料圖片)


  當時英國另一個顯著問題,是內陸地區的經濟困境加劇。例如本欄此前講過的瘋牛症對農民生計的打擊,以及一些已凋零的礦區和工業城鎮,因為經濟萎縮而在社會民生、文化教育等方面全面倒退。

  我當時趁假期,可以說是走遍了英倫三島的每個角落,親眼目睹了各種衰落的蛛絲馬跡。例如我在旅遊區入住B&B民宿時,常常能感受到屋主無聲的焦慮。接待遊客正成為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此生計很容易受到旅客流量的影響。

  此外,在不少內陸城鎮,常見到有年輕母親帶著四、五名子女外出,被孩子吵得一臉不耐煩。按年齡推算,她們應該是在高中時代就生第一胎了,到了廿歲出頭,已經是幾個孩子的母親。這令我很意外,因為這意味著不少母親,也許還包括父親,很早就離開了學校,而他們的子女能否得到完善的照顧和教育也令人存疑。

  我原以為英國作為已發展國家,不應該出現這種景象。當美國副總統萬斯在2015年出版暢銷書《鄉下山悲歌》時,我才意識到這不僅是英國的問題,也是美國的問題,都是在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沒能推動草根,甚至是中產階級後代的教育和社會流動。

  我當時認為,英國的這些外交內政問題,對於香港的未來似乎沒有多大「警世作用」。相反,我認為當時的香港社會在考慮回歸的政治安排時,更應該留意英國選舉制度已經出現的一些問題。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英國的小黨派對單議席單票制的不滿情緒正在上升,要求推行比例代表制的呼聲漸起。

單議席單票制之弊

  我在發回香港的其中一篇特稿中指出,英國自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以下,選舉表現長年低迷,原因是他們未能像保守黨和工黨般,在全國建立競選組織並經營票倉。這個現象已經在英國的政界和學界引發爭論,即「行使了一個半世紀的單議席單票制,是否壓制了英國選舉制度的民主代表性?」

  英國的選舉制度正在造就保守黨和工黨輪流坐莊的寡頭競爭局面。我當時指出:「英國人常常這麼說,在過去英國只有上層社會和下層勞工兩個階級,所以兩黨制的合理性也就順理成章:保守黨代表了上層社會和資本家,工黨則代表勞工階級,是以英國社會中的所有階層都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可是社會在發展,特別是經過18年的保守黨管治,私有化政策的推行,和大學教育的普及,令英國的中產階段日益壯大。」

  基於香港即將成為中國一個高度自治的「城市」,且其社會結構遠比英國「上層精英」和「勞工」的簡單二元對立,更為複雜。從正面來說,香港可望成為更具多元文化的國際城市,但從隱憂來說,她的各種「微觀層面」的社會矛盾可能也更複雜。

  我當時深信比例代表制所營造的小黨派文化,更有利於有香港不同城區,因地制宜推動市政,更能對症下藥解決各種社會矛盾。香港回歸後的政治演進,既令我的想法顯得幼稚,也反映了任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是一道難解的政治課題。

  而另一方面,當香港的某些城區被冠以「悲情城市」的語境之時,我又開始感到,當年沒有足夠重視到,在英國見到的那種衰敗的內陸景象,對香港的警世作用。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