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5/2025
技術分析睇xx天線,睇得多人都黐線;入市還看「五大指標」(有片)
港股5月19日因阿里巴巴(09988)捱沽,一度跌至23000點邊緣(23059點),傳媒稱之為「失守10天線」;關稅戰爆發,4月7日恒指暴跌3021點時,傳媒又話「跌穿50天線、100天線」⋯⋯滿眼是xx天線,睇到你暈!
在我看來,那麼多不同的「線」(10天、20天、50天、100天、200天、250天),甚至最近有學生話相信美股要睇「150天線」,不宜睇「200天線」,這正正是技術分析缺乏效用的最大原因,睇得多真是人都黐線!我認識唔少投機者,相信技術分析,等升穿xx線才入市,或者跌穿xx線才出貨,輕則錯過很多低吸機會,重則更可能誤墮高追陷阱,認識有人更輸掉幾千萬身家,精神出現問題。更糟的是,一些人依據技術分析在跌市中不斷借錢沽空期指,殊不知政策風向瞬息萬變(如特朗普施政),市場今天看起來如世界末日,明天隨時可能絕地翻身,令沽空者「成頸是血」。
盲目相信「xx天線」,輕則錯過低吸機會,重則會誤墮高追陷阱。
「少賺」標題驚嚇,須知來龍去脈
股市總有升跌,如果不理技術分析,只要穩穩陣陣,不難長期平均每年跑贏大市7%至10%,投資回報肯定很好。入市買股時不妨留意入市/換馬的「五大指標」。首先,最重要是懂得分辨真假PE(市盈率)。現時的會計準則不同於上世紀80至90年代,而是會計入特殊盈利/虧損以及資產公允值增/減。舉例來說,傳媒標題「太古2024年少賺85%」看起來相當驚嚇,但細心去看,在撇除投資物業公平值變動及重大非經常性項目(如2023年出售美國可口可樂賺200多億港元)後,經常性基本溢利實為僅跌11%。
其次要留意的是股息率,以及一年會派多少次息。須知道恒指自1964年7月的100點,上升至近月23000多點,60年來升230倍有多,年均回報約9%。但若計埋每年收息3.6厘,年均回報接近13%,便賺1600倍,恒指連股息已是約16萬點,可見股息的威力。
投資股票須留意股息率,以及一年會派多少次息。(Shutterstock)
另外兩個指標分別是市帳率和Beta。一般而言,內銀、電訊、石油等公司的市帳率小於1,Beta亦小於1,股價波動較小;科技、汽車股的市帳率大於1,Beta亦大於1,股價波動較大。最後則是除淨日,在此之前購入和持有股票可獲派息。
簡而言之,一些傳統分析方法,對長線價值投資者依然有用。那些只看技術分析的短線投機者,當然不會考慮市盈率和股息率等指標。投資者要知道自己所買入的公司到底發生甚麼事,而不是簡單看媒體的大字標題。
2007年至今,恒指四度突破兩萬五
我在上一篇專欄文章提及隔夜息接近零,近月的變相量寬(QE)對港股的加持效應,那麼恒指有無希望再創新高呢?回顧我自2010年開始部署提早退休至今,港股幾經大上大落,例如2009年一路升到24988點,緊接2011年跌回16170點,之後2018年高見33484點,跟著2020年起連跌4年。如由2007年起計,港股試過有八次升至25000點附近,其中四次成功突破,突破後「最低消費」是28000點。
港股如能成功突破25000點,之後「最低消費」是28000點。(Shutterstock)
因此,如果港股這一輪升市,能夠成功突破和企穩25000點以上的話,再加上企業(特別是科技股)盈利有增長,美國減息,資金持續流入,未來一年左右時間,很大機會重上28000點!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