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4/11/2025

AI創科一體化發展:吸納人才、強化算力基建、教育引入科企資源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鄧淑明

    鄧淑明

    鄧淑明博士,榮譽勳章,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

     

    鄧博士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廣受認同,並獲多項榮譽,包括:香港大學2009年理學院傑出校友、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美國商會2004年「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年度傑出女青」及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等。

    智慧城市5.0

  今年九月公布的《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仍著力支持創科發展,令人振奮,當中特別強調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筆者作為創科界和教育界的一分子當然深表贊同,惟「教育、科技、人才」的發展環環相扣,能讓「教育、科技、人才」同步發展才是關鍵。

 

  要創科持續發展,背後就需要大量科研人才推動。政府為此正積極推行各項吸納人才的措施,例如由教育局牽頭成立「留學香港專班」,與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創科局、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專上院校、海外經貿辦、駐內地辦事處等加強推廣香港高等教育,務求滙聚頂尖科研人才,加強產學研聯動發展,同時希望吸納更多科技巨企及科研人才進駐北部都會區(北都),助力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然而,香港目前的算力資源配套與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仍有距離。今年3月,深圳宣布發放總額近2億人民幣的算力補貼(「訓力券」),目的是進一步提升該地發展科研的吸引力。反觀香港,雖已撥款30億元推行「人工智能(AI)資助計劃」,支持企業大規模的算力要求及AI應用,面對不斷上升的營運成本,特別是高昂的電費、租金和薪酬,還有科研人才不足的問題,令不少創科企業對落戶香港裹足不前。

 

  事實上,現時北都規劃未有提供高性能計算資源的基建,縱使數碼港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運算速度,預計可於今年內提升至3,000 PFLOPS,與深圳智算中心所提供的算力規模看齊,不少科研人員仍擔心在香港進行AI大模型訓練時,無法得到足夠算力支持,反映香港要吸引更多AI重點企業落戶,就要為北都的算力基建作出更多超前部署,以配合AI龐大算力需要。

 

  除吸納各方人才外,培育本土人才也是重中之重。今年,《施政報告》已提出,在優質教育基金預留20億元支援中小學數字教育,又將於2026年發表中小學數字教育藍圖。惟近年科技發展太快,要所有中小學教師都能全面掌握AI及各種嶄新科技的知識,提升教師的科普技能,適當引入科企資源於課堂上應用,才是最直接及快捷的方案之一。

 

  為培育更多具數據分析和地理空間認知的人才,筆者早在十年前已開始向本地中小學生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該計劃名為Map in Learning(MiL),旨在讓學生免費使用專業GIS軟件ArcGIS Online,幫助學生能夠發展終身學習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

 

  培訓過程又引導學生發揮創意,將空間數據與不同學科融會貫通,更好地運用跨學科知識應對未來新挑戰,包括AI和低空經濟為各行各業帶來的革命性轉變,因此,積極把各種科技資源引入課堂確實刻不容緩。

 

世界瞬息萬變,要駕馭科技變遷,推行政策前就要更加高瞻遠矚,預視未來各項挑戰。筆者深信,要為未來培育優秀人才,步伐必須緊貼時代脈搏,同時要超越AI視覺,才能融合「科教興國」的國家發展戰略。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您對全球稀土供應鏈的未來有何看法?立即投票分享您的觀點!►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