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5/2025
OpenAI備戰上市?轉型公益企業,背後竟藏IPO野心!與金主Microsoft展開股權博弈!
當矽谷科技圈仍在熱議OpenAI營利子公司轉型公益企業之際,突然有消息傳出,此舉背後可能另有深意——為未來IPO上市做好準備。OpenAI現正與最大金主微軟(Microsoft)展開談判,要求修訂原有的結盟條款,好讓轉型後的公益企業具備上市條件,但這樣卻會影響微軟的投資回報、股權比例、甚至對該公司的影響力。除來自微軟的阻力外,OpenAI如要成功上市,還要面對甚麼問題呢?
Read More
OpenAI重組計劃大轉彎!從營利夢回歸公益初心,維持非牟利營運背後原因完全拆解!
OpenAI轉型惹爭議!非牟利變營利化公司增投資吸引力,但觸發高層離職潮,究竟是福是禍?
特朗普5千億美元AI大計!與OpenAI合推Stargate計劃廣建數據中心,但馬斯克質疑根本唔夠錢?
轉型公益企業為IPO上市鋪路
OpenAI於2015年以非牟利組織的姿態成立,目標是「確保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能夠造福全人類」;後來因需要吸引更多外部資金以供AI研發,於是在2019年成立營利子公司「OpenAI LP」,但仍受到非牟利組織OpenAI Inc.全面控制,形成雙重公司架構。
2025年5月初,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宣布,子公司「OpenAI Global LLC」(前身為OpenAI LP)將轉型為公益企業(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PBC),讓它在法律上承諾實現公眾利益目標之餘,也可以保持面向市場的營利目標,試圖在公司利益與社會福祉之間找到平衡點,回應外界批評OpenAI過於商業化的疑慮。
但此安排背後原來另有後著——確保OpenAI未來IPO上市的可能性。在PBC公司架構下,企業只要履行符合公眾利益的法律義務,就容許賺取利潤,甚至上市集資,讓OpenAI能夠募集大量資金,投入到AGI研發和AI基建項目。
OpenAI與軟銀於2025年宣布「星際之門計劃」,將投入5,000億美元(約3.9兆港元)在美國興建多座AI數據中心,故需籌措大量資金,IPO上市可能是其中一個有效的集資渠道。(圖片來源:X.com@sama帳戶)
最大金主微軟股權正被稀釋中
如要鋪平上市之路,奧特曼首要處理的是與微軟的盟友關係。OpenAI成立營利子公司後,隨即獲得微軟的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投資,並簽訂合作夥伴關係條款,內容涵蓋微軟對該公司AI模型和產品的使用權限,以至產品銷售的收入分成,有效期至2030年。
微軟一直是OpenAI的最大股東,迄今注資逾130億美元(約1,014億港元)。這使微軟能在自家產品中導入ChatGPT技術,得以推出Microsoft Copilot和Azure OpenAI等AI服務,讓微軟搖身一變為AI科技巨頭。倘若OpenAI公開招股,微軟當然可以獲得更大的財務回報,但其股權卻會被稀釋,意味著微軟或許會失去對OpenAI的部分控制權。
其實,即使OpenAI不上市,微軟的股權也正被稀釋中。2025年3月,OpenAI宣布完成由軟銀(SoftBank)領投的400億美元(約3,120億港元)募資,令公司估值暴升至3,000億美元(約2.34兆港元)。募資分兩階段執行,首階段100億美元資金會立即到位,軟銀出資75億美元,其餘25億美元則由包括微軟在內的其他投資者承擔;第二階段300億美元將在2025年底前投入,軟銀將再出資225億美元,餘下75億美元由其他投資者負責。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表示,為促成營利子公司轉型為公益企業,現正跟微軟、檢察機關、以及公民組織進行溝通。(圖片來源:翻攝OpenAI官方YouTube影片)
微軟願減股權換長期技術授權
這次募資設有一個附帶條件:OpenAI必須在2025年底前讓營利子公司脫離非牟利組織的掌控;如果年底前無法完成,軟銀有權將總投資從300億削減至200億美元,而OpenAI必須尋找額外投資者填補資金缺口。不過,假如OpenAI成功上市,要補上這區區100億美元的缺口自然易如反掌。
姑勿論軟銀最終出資是300億、還是200億美元,金額都遠超微軟投入的130億美元,讓後者始終難以保有最大股東地位。有消息指,OpenAI與微軟正在進行談判,而微軟考慮以降低其股權比例作談判條件,換取原訂合約到期日2030年以後仍可取得OpenAI的技術授權。如此一來,微軟雖然短期回報受損,但卻換來長期的AI技術競爭力,可說是非常精明的一著。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計劃中的公益企業與普通PBC存有一個明顯差別:它不是一個自主運作的獨立個體,而是被非牟利組織OpenAI Inc.所管控。一般情況下,公司IPO上市後,投資者購入其股票,不但可以取得財務回報,也可以獲得一定的影響力:股東可以在股東大會上發言表達意見、甚至投票左右公司決策方向。
有傳OpenAI與微軟的關係日趨緊張,近日奧特曼與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罕有地在社交平台X上互動,不僅同框亮相(由ChatGPT生成的卡通合照),更表示雙方正在討論合作新進展,難道這是指結盟條款談判?(圖片來源:X.com@sama帳戶)
日後股東對公司決策沒話語權
然而,在雙重公司架構下,就算日後OpenAI公益企業順利上市,公司控制權依然握在非牟利組織OpenAI Inc.手上,而股東對公司決策則沒有任何話語權,未知這樣會否削弱其股票在投資市場上的吸引力?
此外,按照美國國稅局的規定,非牟利組織不得涉及「私人利益輸送」(Private Inurement);換言之,組織資源不得被挪用以圖利特定個人或企業。同時,非牟利組織的所有資源運用與活動推展,均須符合「公益主導原則」(Public Benefit Test),意即所有行為應對社會大眾帶來實質貢獻。
但這可能衍生一系列問題:若果一家非牟利組織擁有某家公益企業的實際控制權,而該企業會產生可觀利潤,那麼這些收益是否會全數用於公益?會否有個別高層人士可以從中獲益?考量到上述疑慮,OpenAI在官方聲明中強調,其PBC架構已跟加州和特拉華州檢察總長辦公室充分溝通,並由獨立財務顧問協助進行估值與股權安排,以確保符合相關法規與公益原則。
有別於一般科技初創公司,OpenAI考慮以公益企業方式IPO上市,一旦成功的話,或許會成為實現公益與集資的新典範,值得同是PBC架構的AI初創Anthropic與xAI借鏡。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獨家優惠】親手炮製母親節&端午節海鮮盛宴!使用優惠碼享95折優惠!► 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