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7/08/2025

狼群戰術反噬美國,大國共治非天方夜譚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范強

    范強

    范強,資深新聞工作者。90年代任駐英國記者,專職採訪香港政權交接新聞。回港後長年從事國際、兩岸新聞的報道和時事分析。

    政經范局

  俄羅斯總統普京本月15日赴阿拉斯加會見美國總統特朗普後,又將於9月3日登上天安門城樓,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台閱兵。於是在大半個月時間內,普京先後實現了與美、中元首的會晤,給俄烏戰局和中美俄三邊博弈都帶來了漣漪和想象空間。

 

北京9.3閱兵的維和部隊方陣正展開訓練(美聯社)

 

  但這都還不是當今世界最為迫切需要看到的一場外交活動——中美元首何時會面、能否實現互訪,才是今年餘下時間真正的壓軸大戲。原因在於,中美關係的好壞,才是決定世界未來格局的最關鍵因素。

 

  由於在近年的中美關係發展中,華盛頓屬於脫勾斷鏈、喊打喊殺的一方,北京是主張合作對話、息事寧人的一方,就容易使得外間產生一種錯覺,以為中美合作只是北京的單方面訴求,且只是有利於中方。

 

  從客觀事實來說,近年來美國持續對華發動極限施壓,也嚴重破壞兩國間友好感情,導致中美維繫了46年的邦交關係出現結構性的倒退。然而,即使是從美方利益來看,中美合作非但不是天方夜譚,反而有其迫切的必要性。


美國扶植狼群國家遭反噬

 

  一個令美方始料未及的危險,是近年來美國歷任總統推行放任、多變而又冒險的全球戰略,在全球各地點燃火頭。隨著這些火頭的失控蔓延,正一步步燒到美國的自身利益之上。如果特朗普政府及美國深層政府人士能夠重拾理性,就會發覺中美合作,與其說是「讓步」,不如說是承認現實--唯有兩強協調,才能避免當前的世界戰略安全體系全盤失控。

 

  其中一個最為顯著的失控現象,就是美國決策層近年為製造代理人衝突,蓄意扶植或釋放一些中等實力盟國的軍工潛力,以期形成圍攻中俄的「狼群戰術」。而目前的危險處境是,正是因為美國國力下滑,反而無力節制這批「狼群」國家透過武力擴張,來擾亂並擺脫二戰後國際秩序。

 

  結果,美國「養狼傷身」,其對全球戰略安全的掌控能力也遭到了削弱。換言之,美國作為全球首要軍事大國,已無法有效管控一場局部衝突,避免其升級至全面戰爭,甚至是爆發核戰。當前俄烏戰爭形勢的發展,就最能說明美國管控能力的弱化。

 

  事實上,由北約東擴到俄羅斯出兵烏東,本身就折射了美國國力的由盛轉衰。冷戰結束後,美國和西歐國家並沒有解散北約,反而趁蘇聯瓦解,於1996年啟動了北約東擴。就此角度而言,北約其實屬於戰略進攻的一方。直至2014年美歐在基輔發動「廣場革命」,普京派出「小綠人部隊」搶佔克里米亞半島,雙方進入相峙階段。

 

特朗普無法管控烏克蘭形勢

 

美俄元首在阿拉斯加舉行會晤(美聯社)

 

  至2022年初,普京對烏發起了特別軍事行動,標誌著俄方由相峙進入反攻。在經過3年的代理人戰爭後,美國特朗普政府已經很清楚地意識到,烏克蘭陣亡170萬人,正在輸掉這場代理人戰爭。

 

  如果俄軍繼續西進,美國將被迫面對兩個選擇:一是直接出兵烏西以扼阻俄軍攻勢,但如此一來特朗普政府就會陷入美俄直接衝突的危險;二是認輸避戰,這無異於美國對北約的領導地位,甚至是對歐洲的影響力土崩瓦解。

 

  這就是特朗普急於和普京會晤的主要原因——他希望在停火問題上,與普京達成某種交易,避免美國陷入進退不得的窘態。但也正是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再次曝露了其管控能力的不足,一方面普京並沒有輕易給出停火承諾,而另一方面歐洲方面亦繼續支持烏克蘭,抗俄情緒高漲,雙方在事實上都沒有按特朗普的意見行事。

 

  從客觀上看,在美俄於阿拉斯加討論歐洲和平前景時,歐洲列強居然被拒之門外,證明了歐洲的衰落。但是,歐洲列強並不是沒有自己的盤算和戰略思考邏輯,這包括一方面製造各種矛盾,以便繼續把美軍留在歐洲;另一方面,不斷為烏克蘭的代理人戰爭輸血,力求拖垮普京政權,等待俄羅斯出現親西方政府。

 

美國或被拖入核戰危機

 

澤連斯基在歐洲各國支持下,偷襲俄羅斯核空軍基地。(資料圖片)

 

  根據這套思路,當特朗普上任後提出俄烏和談時,歐洲列強反而力撐烏國總統澤連斯基繼續打仗。澤連斯基在歐洲撐腰下,不僅在白宮當面頂撞特朗普,更遠程偷襲了俄羅斯位於遠東的核戰略機場。烏國偷襲核設施,分分鐘可能引發普京的核反擊,特朗普對此後知後覺,足見其非但無法制止其歐洲盟友的戰略冒險行為,反而可能把美國拖入一場核戰危機。

 

  歐洲目前一方面執意要美國向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將中國斷然排除在和平進程安排之外,就是試圖繼續燃點烏克蘭的代理人戰爭,根本不在乎烏國人民傷亡。按照歐洲列強的戰略思路,如果烏克蘭戰線徹底崩潰,她們還會在東歐另覓代理人戰場,最有可能是羅馬尼亞,或策動巴爾幹半島政變,繼續消耗普京政權,以保障自身安全。

 

  但普京政權遭到持續消耗,導致歐洲權力平衡徹底傾斜,卻未必最符合美國利益。基於俄羅斯仍舊是核武大國的事實,如果普京的繼任者沒有倒向西方,反而更為鷹派,甚至採取更為激進的核戰略戰術時,將使得美國在冷戰後期歷經千辛萬苦、與俄羅斯達成的消除核對抗努力化為泡影。

 

日本軍事冒險的潛在衝擊

 

日本海自涼月艦去年硬闖中國領海(資料圖片)

 

  另一個狼群戰術失控的現象發生在東亞。美國近年透過向日、韓提供核伸延威懾,加劇東亞地區核對峙態勢,並不斷給日本的擴軍修憲開綠燈,試圖透過強大的日本軍事力量,在太平洋一側牽制中俄。

 

  這就導致了兩個問題:一是日本等國利用俄烏戰爭的機會,迅速向北約招手東進亞洲,並強化與歐洲中等國家,如英、德、意等國的軍工合作;二是日本政壇極右翼勢力抬頭,極右翼民粹政黨參政黨在7月參院選舉中崛起,自衛隊也出現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的苗頭。

 

  最新公開的消息指,日本海自護衛艦「涼月號」去年7月闖入中國浙江海域,被中國海軍連發兩炮警告。這說明,本欄去年7月發表的《日艦疑下剋上闖浙江,海自遭滿門查抄》一文判斷屬實——涼月號當時是蓄意硬闖中國海域,在遭中方連番開炮警告後,仍不肯即時停船。

 

  涼月號為何要硬闖中國領海?美國過去指望透過釋放日本軍事潛能來牽制中國,但若日方某些勢力反利用突發事件,把中美推向一場衝突呢?這就極可能戳破美國在西太平洋影響力的泡沫,成為後者退出第一島鏈的轉折點。

 

  特朗普政府願意看到這個結局嗎?因此,中美正鋪排的這場元首峰會,也許議題的核心不在於美方還能不能推行極限施壓,而是如何避免被「狼群」反噬。實際上,現在看來也只有與中國實現共治,才能協助美國在自身製造的混亂局勢中繼續掌舵。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