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29/09/2025

部門首長責任制是首長們的「尚方寶劍」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慕飛

    李慕飛

    李慕飛,資深政策研究及傳媒工作者,曾近距離觀察政府施政,用心研究政策得與失。

    但凡香港事,無論是與非,事事關心。

    港是港非

    本欄每周一更新

  特首今年年中提出建立高層政府官員責任制的構想,筆者當時頗感費解,心想政府是否打算對首長級公務員開刀?畢竟,首長級高官通常是精挑細選之人,具備專業能力與行政經驗,實際是政府內的中流砥柱,若要改革,不應以他們為首要目標。然而,《施政報告》公布詳情後,筆者才發現自己捉錯用神,所謂「部門首長責任制」,並非削權懲治,而是授權賦能,讓部門首長猶如手握「尚方寶劍」,以改革公務員體系中根深蒂固的「躺平文化」。「尚方寶劍」當然是誇張之詞,但首長獲得更大權力,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公務員的「躺平文化」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制度使然。根據現行制度,公務員除非犯下嚴重錯失,否則難以被解僱。這種保障,原意是維持制度穩定,但長遠卻養成了「按本子辦事」的習慣。換言之,只要依照指引行事,即使效率低下、成效不彰,也不會對工作職位有實質影響。這種文化導致「多做多錯、不做不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蔓延。由於公務員薪酬優厚,即使不升職也無大礙,久而久之,不少人寧願安於現狀,缺乏主動性與改革意志。這種現象在基層尤為明顯,影響政府整體施政效率。

 

  誠然,大多數公務員仍然盡責工作,但現行制度卻不鼓勵創新與改革。筆者曾聽聞,有年輕官員被派往前線,滿懷興利除弊之志,但即使提出溫和的建議,卻遭下屬以「不合指引」為由拒絕執行。這種情況在商界是匪夷所思,但在政府卻屢見不鮮。制度文化的保守性,令改革寸步難行。即使首長有心推動改變,若缺乏實權與制度支持,往往只能望洋興嘆。因此,《施政報告》提出的「部門首長責任制」,正是針對這一問題,試圖打破既有框架,賦予首長真正的領導權與問責機制。

 

部門首長責任制猶如賜予首長尚方寶劍,讓他們擁有真正的領導權去推動改革。(Envato)

 

  有人或會反問,為何回歸前的公務員被視為世界級的典範,而今卻典範不再?這可能與社會經濟發展有關。80、9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商界提供更佳發展機會,年輕人多以商界為首選,即使加入政府,也會有不少轉職機會,體系具一定流動性,公務員不會憂慮飯碗問題,而且社會朝氣蓬勃,自然表現出色。但自回歸後,香港經濟趨於成熟,加上多次經濟波動,商界吸引力下降,政府與公共機構反而成為青年首選,加入政府後就不願轉職,致流動性減弱及制度僵化,問題自然叢生。當公務員成為「鐵飯碗」,而非「公共使命」,整體文化便難以激發改革動力。

 

  《施政報告》中提出的「部門首長責任制」,核心在於強化首長的領導角色與問責機制。首長不僅要制定政策,更要確保政策落實,並對部門表現負責。這意味著首長可對下屬施加更大影響力,包括人事安排、工作模式改革等。此舉可望達至多項成果,首先,⁠提升部門效率,透過首長主導改革,打破「按本子辦事」的文化,鼓勵創新與主動性;其次,強化問責機制,首長需對部門整體表現負責,避免推卸責任或「踢皮球」;最後,激活公務員動力,當改革由上而下推動,基層公務員亦會感受到壓力與激勵,促使整體文化轉變。

 

  公務員制度是香港穩定與繁榮的基石,歷來有不少盡忠職守、默默耕耘的典範,即使制度存在問題,絕大多數公務員仍然努力工作,維持社會運作。然而,制度改革刻不容緩,「部門首長責任制」的推出,正是一次重要嘗試,讓首長手握「尚方寶劍」,推動文化轉型。若能成功,香港公務員制度或可重拾昔日典範,再度成為社會的楷模。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獨家優惠【etnet x 環球海產】用戶專享全場95折,特價貨品更可折上折。立即使用優惠代碼【ETN1WWS】,選購五星級酒店級海鮮► 立即瀏覽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