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8/05/2025

我為甚麼說鐵娘子把英國當成雜貨店來管理?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范強

    范強

    范強,資深新聞工作者,90年代曾長駐倫敦,親身採訪工黨執政、香港政權交接、倫敦金融城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動態、歐元誕生等一系列重大新聞。

    英倫歲月

    隔周日更新

  我之所以稱鐵娘子把英國,甚至是英治時期的香港當成街邊雜貨店來管理,並不是出於一面倒的批評。鐵娘子就是出身於一個經營小型雜貨店的英格蘭家庭,在她成長的那個階級壁壘森嚴的保守時代,與政商界和名利場的王公貴族們遠遠沾不上關係。

  也正因為如此,鐵娘子在推行其改革時,具有一種結合了務實、坦率和精打細算的「小本經營」特質。她本人追求簡樸,穿著馬莎品牌的服飾就能淡定自如地出入各種場合。她在公職活動中重視「禮數周到」,同時不忘節約。這驅使她當初訪問北京,與中方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接觸之時,親自過問宴請中方官員的菜單,以確定是否在禮節與帳單之間取得妥善的平衡。

 列根和鐵娘子聯手推動小政府與私有化進程(互聯網 )

 

 列根--戴卓爾主義興起

  從政治及經濟角度而言,在1970年代末期和1980年代英美兩國保守派政府的崛起,造就了列根--戴卓爾主義的興起。他們祟尚小政府,致力公營機構私有化,甚至認為市場和企業精神能夠解決大部分社會問題。此時的英國已非如日中天,鐵娘子就像經營她的家族雜貨店那樣,精打細算地管理著國家,努力爭取收支平衡,避免小店陷入債務漩渦。

  鐵娘子的「雜貨店管理哲學」也深刻影響了香港,例如港英時期最廣為人知的經濟指南針,就是政府財政奉行「量入為出」原則,對市場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既使是在香港回歸後很長一段時間,這兩大口號仍然主導了本地經濟理念。但它最後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惰性,導致香港在回歸後無法順利施展諸如科技港等關鍵項目。

  就此而言,從亞洲四小龍時代開始,香港相較於其他三小龍,在科技產業發展和升級工作的涉足都是最少的,亦因此最先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猶為可惜的是,香港在回歸前的最後5年陷入政爭,錯失了產業升級和民生政策優化的時機,導致了後來的被動局面。

  在英國國內,鐵娘子的精打細算也出現了局限性 --最為顯著的同樣也是產業空心化問題。我在英國工作的那幾年,倫敦金融城一方面忙於拆解和消化蘇聯倒台後,被廉價出售的國有資產,同時還要鋪排在中國市場即將到來的金融盛宴,可以說是忙得熱火朝天。

鐵娘子局限了英國的長遠戰略定位

  但我深入過英國的每一個角落,在利物浦等英格蘭核心地區、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親眼見證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去工業化後的蕭條,以及貧窮等社會問題的擴散和固化。

  鐵娘子小本經營式作風,更阻礙了英國思考更為長遠的國際戰略定位問題。具體而言,即在後冷戰、後工業化時代,英國要在歐洲以至全球化戰略中扮演何種角色,才能可持續的維持其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這種局限性也導致由鐵娘子以後的保守黨和工黨歷任政府,沒有認真考量透過香港的順利交接,與北京建立持久合作關係,對英國的戰略意義。

  純粹就香港而言,我感到鐵娘子在考量交接時,更傾向於把香港當成一個「經營小店」的潛在負擔,而不是97後英國與中國保持交往的橋樑,這種「雜貨店」思維左右了英國的對港交接政策。因此,我一直很想知道,在馬卓安接任首相,並對北京變臉的過程中,鐵娘子有沒有參與其事。又或者說,她是支持還是反對馬卓安對華政策的變化?

  在我有機會與她交談的短暫片刻,我試探性地提出了這個問題,而她顯然是態度明確,不會發表意見。對於我來說,上述問題就成了一個謎,至於是否拍合照,反而變成了一個次要問題。從我抵達英國,由一個菜鳥記者做起,就已自我提醒,光陰似箭,回歸在即,多花時間做實質性工作。等到英國迎來1997年的5月大選之時,我已經不是菜鳥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香港四徑:跑足3日3夜298公里,跑到出現幻覺!勝出沒有獎金或獎品,跑手為甚麼會去挑戰極限?如何調節心理狀態去完成?► 即睇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