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2025
市場回歸基本面因素
市場終於從關稅戰回歸到基本面,就業和盈利成為了主導全球風險資產市場的主要力量。非農就業數據強過市場預期,打消了資金對5月減息的念頭;兩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周升15點,美元指數也漲回到100。S&P500連漲9天,收復了「解放日」以來所有的失地。流動性改善,公司債發行蜂擁而至。市傳OPEC+計劃再增每天40萬桶原油產量,布蘭特期油價格大跌。美元升,金價跌。
4月非農就業人數增長17.7萬(前兩個月的就業人數被下修總共5.8萬),好過《彭博社》分析員預測的中位數13.5萬和筆者的16萬。平均時薪按月增長0.2%,較3月有所放緩;失業率保持在4.2%,而勞動參與率升至62.6%。由於DOGE,聯邦政府4月減少了9000個工作崗位,自1月以來累計減少了2.6萬,政府是各大經濟部門中減員最多的。
這組就業數據很不錯。儘管4月是連續第三個月非農職位增加數較前月下滑,但仍然高過本世紀以來的單月就業增加平均值13.5萬。考慮到經濟擴張已經在周期末端,而且特朗普政府上任以來一系列的激進操作,應該說勞工市場的韌性十足。AI應用對白領就業有衝擊,但製造業和建築業在加人。
當然,關稅戰所帶來的衝擊,在企業層面上尚未反映出來。美國政府在關稅問題上出手之重、範圍之廣、搖擺之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企業的第一反應是叫停投資計劃,這也意味著新的就業機會可能減少。至於消費者對物價預期所帶來的信心不足,也可能在未來數月浮現出來。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措施中,10%的劃一增稅是永久性的,意在引導產業鏈回歸;剩餘部分則可能是談判籌碼,用來迫使交易夥伴縮減貿易不均衡和盟國增繳軍事保護費。這種漫天要價式調高關稅,既可能帶來額外的談判好處,也可能催生國內通脹,所以雙邊談判盡快達成協議至關重要。筆者預計美國在日本、韓國和印度中,起碼與一國在5月達成協議,並以此作為與其他國家談判的範本。
美國經濟處溫和擴張狀態,遠遠談不上衰退。(Shutterstock)
美國經濟在第一季度收縮了0.3%(按季年率),弱過經濟學家的預測,也是疫情後最疲軟。不過關稅戰扭曲了數據,企業在關稅宣布前大量囤積進口產品,使進口暴漲41%。經濟中最重要的消費,增長了1.8%,較前有明顯放緩,但遠遠談不上衰退。固定投資則從去年的負增長中反彈了起來。政府開支輕微收縮。撇去「進口衝刺」因素,美國處在溫和擴張狀態。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將經濟衰退怪罪在拜登身上,不過在未來幾個季度,關稅措施對經濟的衝擊會愈來愈明顯。他在政策上的魯莽激進和朝令夕改,令企業無法對未來投資環境作預判,推遲投資活動無可避免。消費者對未來通脹的預期高漲,勢必影響消費情緒。第二季度出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機會不小。美國經濟回歸到基本面,需要特朗普政府減少政策不確定性。
和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元區GDP正增長,第一季度0.4%增長比分析員的預測高出一倍。這個數字主要得益於愛爾蘭3.2%的高速增長(與美國跨國企業利用愛爾蘭造帳有關)。然而,美國挑起關稅戰後,歐洲的商業信心大跌,消費信心也不足。歐元區在未來兩個季度出現技術性衰退的可能性頗高,歐洲央行也會按照計劃繼續減息。
本周美國聯儲局FOMC開會,市場一度認為5月就可能降息。但是最新的就業和增長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在放緩,但是衰退暫時未見蹤跡,債券市場的恐慌情緒也已經消失。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最新的期貨價格隱含著市場預計5月不減息,但是6月有略超過一半的機會減息,6月加7月減息1碼的概率則超過八成,今年起碼有兩次減息機會,可能有第三次。
筆者則估計,鮑威爾可能在記者會上表達倔強,強調利率路徑取決於未來經濟形勢。美國經濟處於溫和增長,金融流動性正常,不需政策介入。聯儲局擔心的是政策不確定性,尤其是關稅對物價的衝擊。在此明朗化之前,聯儲局未必會輕易動利率。假定關稅談判6月有眉目,7月可預判物價走勢,加上與市場溝通所需時間,如果市場沒有大動盪,筆者仍傾向於FOMC最早要到9月才會動利率。
本周焦點是聯儲局和英倫銀行的利率決定。預計聯儲局按兵不動,鮑威爾在記者會上的發言更值得留意,不排除鮑威爾講話略微鷹派一點;英國央行則有較大機會降息1碼,以應付關稅戰。另外關注貿易戰下中國的4月出口數據。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香港好去處推出小紅書版!立即追蹤@通仔GoGoGo 以獲取最新情報!►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