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討論不偏執 優化拓地建議
09/08/2018
團結香港基金倡議在東大嶼大規模填海,環團隨即質疑建議背後動機,並擔心龐大基建會淪為大白象工程。
報告提出非常具體建議,值得社會討論,若認為可行,更應提意見優化。
填海倡議細緻 值得社會討論
團結香港基金從技術、環境和成本角度,認為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中部水域填海是可行,建議造地2,200公頃,比政府的《香港2030+》方案所提的多1倍,並建議興建3條公路和3條鐵路連接人工島,打造東大嶼都會,最多可容納110萬人居住。
環團質疑報告是為特首林鄭月娥在土地大辯論中支持填海造勢,也為落實大灣區鋪路,以便政府引入更多內地專才來港居住。
每次當有新拓地建議提出,持份者往往以既定立場反對,以致每次吵鬧收場。今次這份報告有別於其他天馬行空式建議,聘請4間顧問公司花了3年多完成,提出非常具體的內容,如造地規模、牽涉金額、填海技術,以至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較低,值得社會各界討論。
報告提出拓地2,200公頃,是針對現時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僅170呎,幾十萬人仍在輪候公屋或居住在擠迫的劏房的困局,需要新增土地興建公營房屋,以及降低港人居住密度,來改善居住質素。
例如報告估算造地2,200公頃需逾3,200億元,是否值得?需大家深入討論,計算成本效益才有定論。報告提出的非浚挖式技術,是否真的環保和省時?機場第三條跑道和東涌東填海區採用有關技術,在執行時遇上甚麼問題,有關數據都值得參考。
若經過討論認為方案可行,究竟要造多少地才合乎成本效益?建多少條公路和鐵路才適合?需要各方在討論後再提出更多有建設性的提議來完善。
持份者棄歧見 應提具體建議
持份者不宜每次都以「先棕後綠」的原則來反對拓地建議,而是應該提出具體可行建議。持份者大可選擇一塊小棕地作試點,計算一下可收回多少地、補償金額、如何安置原有作業者,才會知道發展棕地的難處,並非想像中容易。
香港缺地是不爭事實,各持份者對任何拓地建議應抱持開放態度,理性討論,並提出具體可行意見,才能凝聚共識,否則只會原地踏步,令地荒樓荒問題更嚴重。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