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正檢討「同區七年樓齡」收購呎價賠償機制。市建局行政總監蔡宏興在報章撰文表示,檢討收購政策,並不是有意見所指的「發窮惡」,而是因時制宜,長遠可持續性為大前提的正確處理方法,他亦強調市區更新工作複雜而艱巨,必須以新思維制定更合時宜的策略和措施。
蔡宏興指出,目前本港樓齡50年或以上的舊樓數目增幅已遠超公私營的重建步伐,須設法加快整體重建速度。他提及市建局以舊樓的市值再加上津貼的「同區七年樓齡」計算尺價,明顯較私人發展商因應重建潛力、樓齡及地區等因素,釐定該舊樓物業的收購價優厚,導致舊樓業主傾向等待局方收購,嚴重影響舊區更新。
他以9月底提出收購建議的土瓜灣明倫街/馬頭角道發展計劃為例,市建局以實用面積每方呎13891元向受影響的合資格住宅物業自住業主提出收購,這相較於由獨立測量師在項目附近的搜集得到的舊樓住宅物業平均約6000元的成交呎價,高出一倍有多。
蔡宏興稱,近年外圍環境不明,令本港經濟及樓市疫後復甦緩慢。加上政府持續提供可發展土地,發展商對重建項目的興趣明顯降低,參與市建局項目競標的態度亦變得審慎及保守。他亦指出,如果繼續沿用現時收購補償政策,並沒有持續恆常的「活水」(項目招標的前期款項)流入,最壞情況是未來5至10年淨資產將會用盡。而市建局截至3月底資產淨值436億元。
《經濟通通訊社30日專訊》
【你點睇?】「習特會」在南韓順利舉行,你認為中美關係是否將會逐漸回暖?► 立即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