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新視野》過去數年,美國股市顯然搶盡風頭,科技巨擘吸納龐大資金,帶動美股屢創
新高;反觀歐洲股市因能源危機、增長乏力及缺乏科技龍頭而黯然失色,受歡迎程度不及美國股
市。然而,隨著歐元區經濟周期轉變及放寬貨幣政策,歐洲風險資產可望在未來一至兩年明顯反
彈。
*貨幣與財政政策並行發揮功效*
多項利好的宏觀經濟因素支持歐洲股市。首先,最重要的動力來自區內經濟出現周期性復甦
。經歷接近兩年的低迷時期後,歐元區經濟現已開始回暖。採購經理指數顯示企業信心正在好轉
,尤其是製造業。消費方面,通脹回落帶動實質工資增長,加上就業市場穩健,有助提振消費信
心,信貸市場經過緊縮後亦重現活力。
此輪復甦有賴貨幣政策支持。歐洲央行(ECB)早前曾以前史無前例的緊縮政策應對通脹
,而目前已處於放鬆狀態。歐洲貨幣政策的傳導時間較美國短,經濟較快作出反應,意味著其近
期的減息刺激效果較快出現,預計歐洲的復甦可進一步加速。
同時,歐洲的財政政策亦出現正面轉變。歐洲告別多年來由德國主導的財政緊縮時代,轉而
推行擴張性政策。區內多國政府正積極擴大公共投資,尤其是國防、基建及綠色轉型等戰略領域
。寬鬆貨幣政策和財政擴張並行,為經濟增長和資產價格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環境。
*資金流轉,歐洲資產展現價值*
美國在過去十年成為最多投資者參與的市場。憑藉其科技優勢、經濟獨特性和強勢美元,美
國吸納巨額資本,導致資金過度集中。目前,美股佔全球指數權重超過七成,投資組合嚴重傾斜
,標普500指數等估值亦遠超歷史均值和其他市場。
相反,歐洲股市估值仍偏低。歐洲斯托克50指數的預期市盈率只有15倍,明顯低於美股
的21倍,市帳率亦然。估值差距如此顯著,不僅反映基本因素差異,更揭示市場長期對歐洲的
資金配置不足,歐洲當地投資者亦是如此。一旦美國經濟形成放緩趨勢,或人工智能投資熱潮冷
卻,屆時估值便宜且備受冷落的歐洲資產,或將成為這些資金轉投的目標。
*留意外圍因素風險*
不過,投資於歐洲資產時不宜忽視其風險:歐洲相當依賴中國等外部需求,因而易受美國貿
易政策牽連。再者,作為石油淨進口地區,中東局勢引發油價波動時,歐洲恐怕會再次出現通脹
壓力。
然而,隨著市場對美國財政、關稅及經濟前景的疑慮持續,投資者正積極把資金配置到歐洲
和新興市場,這兩個地區年初至今的表現不俗,後者的基本因素持續好轉,當中拉丁美洲等部分
國家更因地緣政治格局重塑而受惠。
總結而言,對放眼於長線而能漠視短期市場波動的投資者來說,歐洲區內的宏觀基本因素好
轉、政策利好、估值吸引,加上全球資金調整,共同構成強而有力的投資理據。縱然歐洲可能難
以挑戰美國的全球股市霸主地位,但中期而言,其風險資產的潛在回報不容忽視。《晉達資產管
理大中華零售業務主管 李玉麗》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
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