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屈從美求減痛,華有籌碼捍利益
29/07/2025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與歐盟完成貿易協議框架,一般觀感確是「美勝歐敗」,但白宮實際所得,或遠遜當前吹噓。有別歐洲在政經層面均只能屈從,中國顯然更有籌碼向美國據理力爭,捍衞國家利益。
歐需外力保衞,難建共識反制
美國的全球「對等」關稅暫緩期,8月1日屆滿,而中美於日內瓦敲定的「休戰」,亦將在8月12日到期。美方聲稱,本周五期限絕不再延長,反映特朗普有多渴求脅迫出一場重大勝仗。
歐盟是美國最大貿易夥伴,去年有2,360億美元(約1.8萬億港元)順差,特朗普長期不滿。偏偏,這個27國聯盟內部利益迥異,經濟卻普遍乏力,且亟需華府軍援烏克蘭,更難一致抗衡美方。
據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最新形容,歐方已竭力爭取最好協議。簡言之,就是表面上交出足以取悅特朗普的讓步,實際又不致痛入骨髓。
歐盟同意,未來3年向美國購入7,500億美元能源,亦會投資6,000億美元,以換取大多數貨品在美繳付15%關稅,個別如飛機及零件、半導體機器等更享零關稅,少於一旦談判破裂很可能須付的30%。
特朗普自吹自擂道,他大概敲定了歷來最重大的協議。歐洲商界則自我安慰,雙方總算避過全面貿戰,營商前景變得較穩定可測。
事實上,美國對歐盟產品的平均稅率本來只有4.8%,如今躍升至15%,有金融大行估計,歐盟的生產總值恐怕要跌0.5個百分點。
雖然歐洲多國仰賴的汽車業,無法全身而退,但福士、雪鐵龍等巨擘的關稅率,仍可由4月起的27.5%,與日資對手一樣降至15%。
據估計,國際貿易協議正常需時逾1年商議,幾年才能付諸實行。特朗普凡事追求速效,政策有欠周密,結果衍生在美生產的車廠,隨時要付更高昂關稅輸入海外零件和鋼材的弔詭現象。
特朗普政府近月收到的關稅無疑有所增加,規模與天量國債,仍難同日而語;想逼迫外資在美設廠,亦是波折重重。日本貿易代表指出,日方最近同意對美投放5,500億美元,只有1%至2%是實際投資,其餘大部分僅會以貸款形式提供。
美願延續限期,中方堅持平等
這意味各國商企若不願從日本借款,美國沒法吸納資金。歐盟講規則、重共識,如何分擔6,000億元投資,甚至能否一致核准貿易協議大框架,也充滿諸多變數。
前歐盟官員Georg Riekeles慨歎,若歐方4月與中國攜手反制美國加關稅,今天處境應更佳。
誠然,中美昨天展開3個月內第3次貿易對談前,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上周已表明,雙方今次在斯德哥爾摩,很可能爭取延續在日內瓦達成的90天休戰期。這立場、態度跟對著其他國家、甚至歐盟的寸步不讓,迥然不同。
美國當前或許仍可嘗試藉當地先進製程芯片,卡中國創科發展脖子,但中方刻下於稀土開採提純,環球同樣無出其右。中央政府早前收緊稀土出口,美國電子、汽車及軍工行業無一能倖免。
內地央媒《人民日報》周日以「鐘聲」名義發表評論,中方在是次經貿會談的目標,依然是同美方一道,朝著實質解決問題的方向,共同努力;中國的發展利益不容侵犯,雙方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平等對話,探尋可能的解決之道。
從貿易投資流向、TikTok控制權,到石化能源供應,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要深入討論的議題眾多。瑞典對談大概未必有重大突破,但未來數個月間,特朗普要如願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身晤談,也必然不可造次,意圖予取予攜。
【你點睇?】特朗普派兩艘核潛艇靠近俄邊界,你認為會否拖慢俄烏停火進程?►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