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卸責氣候變遷,新治理協作救亡
12/11/2025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天在巴西貝倫揭幕,今年面對問題相當嚴峻,氣候暖化帶來的極端天氣頻仍,美國拒派代表,歐洲轉向,令融資出現缺口。以中國為首的南方世界,應磋商建立新治理機制,繼續推動多邊減排合作。
今屆氣候峰會本來具有特別意義,既是《巴黎協定》簽署10周年,也是各締約國按相關要求提交新一份5年期的國家自主貢獻(NDC),逐步提高減碳目標新承諾的重要時刻,目的是要在2050年底前達致碳中和。
歐拒填補真空,憂淪為提款機
可是,峰會召開前,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警告,由於人類繼續仰賴化石燃料,要在本世紀末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高出工業化水平前1.5℃以內的努力,可能在2030年初破防。有科學家更指,氣溫升幅可能達到2.5℃,這為全球氣候治理敲響警號,殘酷事實將成真。
古特雷斯憂心忡忡,皆因美國退場所致。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公開宣稱,氣候變化是「史上最大騙局」,宣布明年初重新退出《巴黎協定》,擴大石化燃料政策。他今次拒派高級官員出席氣候峰會,也不參與關鍵談判,更不提交NDC,不但公然破壞得來不易的多邊治理機制,更是逃避其作為歷來累計碳排放最多國家所應肩負的歷史責任。這標誌美國優先凌駕於全球共同責任之上,不但影響到減排目標,也令氣候峰會失去主要資金來源,削弱發展中國家獲取資金與技術能力。
儘管歐盟一直被視為氣候領域先鋒,過往一直在氣候峰會上與美國唱黑白臉,卻無意填補美國缺席所遺下的領導真空,也不願作出更具雄心的NDC和承擔更多資金投入。箇中原因是經濟壓力,成員國對中國在潔淨能源、電動車技術和物料取得領先優勢感到不安,擔心若自己接過美國的領導地位,那麼發達國家資助發展中國家減排和取得新能源技術的財政重擔落在歐盟身上,淪為提款機,並幫助中國新能源企業取得生意。
正如大會主席多拉戈(Andre Correa do Lago)所說,中國雖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也是全球最大的低碳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更重要是中國帶來的解決方案惠及所有人,而非只服務於自身,「你不能一邊要求中國減排,一邊又抱怨中國在全球推廣實惠的電動車。」
舊框架已失效,華引領新格局
事實上,中國早前宣布新一輪NDC,到2035年減排目標擴大到全經濟範圍,包括所有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並首次提出溫室氣體絕對量減排目標10億至15億噸,顯著高於歐美同期水平,風電和太陽能總裝機容量要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
遏止全球暖化本應是全球各國通力合作,可是美國為逃避責任而選擇退場,歐盟又拒絕加碼資助發展中國家,即使中國有技術和有大國擔當,但不可能填補西方的資金缺口。大家若想設法阻止全球氣溫升幅達到1.5℃,不應對現有舊框架心存幻想,而是應考慮成立新治理機制。
例如,中國可透過金磚集團推動發展中國家議程,通過分享中國低碳技術創新與產業實踐,探索多元的能源轉型模式與氣候融資方案,幫助發展中國家轉用新能源。南方世界也應與歐盟通力合作,畢竟歐洲是最早的工業化國家,對全球暖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更要對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負上道義責任。
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頻仍,菲律賓到了11月還在打風,今年累計打了21次風,而超級颱風頻密度也在增加。雖說這是地理原因,純是菲律賓的問題,但西方也難置身事外,颱風可能令商業活動的保費增加,這或許最終倒逼西方政府參與。與其靜待灰犀牛來襲,各國應該認真討論,制訂全球氣候新治理機制,共同應對,以免一起遭殃。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