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費加減按機制 ,「西電東送」宜綢繆
20/11/2025
兩電日前宣布明年元旦起減淨電費,基本電費持續每年加,這一加一減反映了本港電費結構問題,兩電加大資本投資,基本電費將有增無減。要解決這問題,當局除檢討《管制計劃協議》,更應探討向內地買電的可行性。
中電和港燈宣布明年淨電費分別減2.6%和2.2%,主要因為實報實銷的燃料調整費持續下降而下調電費,核心部分的基本電費卻分別上調3.26%和4.06%,抵銷部分燃料減幅。
檢討利潤回報,免電費年年加
《管制計劃協議》允許電費可加可減,但相關機制會根據審核兩電的發展計劃、營運表現、燃料價格波動和8%准許利潤回報等因素,來決定電費調整。8%准許利潤回報與兩電固定資產投資掛勾,故兩電傾向擴大資本投資,以取得更高利潤。
香港要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兩電建造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又要更換老舊設備,以及提升系統以應對極端天氣,令到資本投資不斷增加,未來基本電價繼續走高,而燃料調整費主要受國際能源價格影響,最終令淨電費居高不下。
電力是民生必需品,無法取代,市民面對電費加價也無奈接受。當局要確保兩電每次調整電費是合情合理。短期而言,當局在現有框架下監管時須嚴格把關,確保在審核兩電發展計劃的每項投資是必要和符合成本效益;並要求兩電從電費穩定基金調撥,壓低基本電費加幅,以及對基層家庭電費作出補貼。
中期方面,《管制計劃協議》將於2033年屆滿,屆時應檢討是否需要下調准許利潤回報率。畢竟兩電是公共事業,而且獨享公共資源壟斷電力市場,在協議准許可賺取8%利潤的基礎下,理應負上更大社會責任,在調整電費時須考慮經濟環境和對社會影響。
長遠而言,要打破當前調整電費就引發爭議的困局,又需要盡快達致碳中和,需要以新思維尋求新方法,關鍵在於探討向內地買電可行性。
香港要大力發展再生能源,減少對價格波動大的化石燃料依賴,但香港發展風能和太陽能起步遲,而基於香港的市場規模限制,相關投資的的效益備受質疑,兩電若推進這些再生能源項目,可確保繼續取得8%准許利潤回報,但也意味基本電費持續上升,相信不是市民願見,與其自行興建成本效益不高的再生能源項目,考慮向內地購買潔淨能源更值得研究。
內地積極發展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和水力發電技術日趨成熟,在西部建構龐大輸電網,通過特高壓輸電纜的遠程輸電技術,將西北的風能和太陽能,以及西南水電,傳輸到幾千公里外的東部沿海地區和廣東省,而「西電東送」的效果卓越,為內地帶來廉價、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
研究買內地電,風險配套關鍵
「西電東送」能否適用於香港,技術是最關鍵,因這涉及將1,000千伏特高壓直流電從遠程對接入香港電網,香港電網能否承受得住,安全穩定運行,這需要兩電和內地電企進行技術風險分析,並研究電網升級和安裝智能調度控制技術。若研究分析是可行,買內地電需投入資源,鋪設特高壓電纜是一次性投資,有望帶來長期穩定、便宜的潔淨能源。
探討引入「西電東送」是一項著眼長遠的戰略考量,當局宜在2033年檢討《管制計劃協議》前早作綢繆,從技術到協調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梳理在提升能源安全、降低電力成本、加速綠色轉型的成效有多大。若能審慎規劃,穩步推進,不但打破加電費惹爭議的困局,更進一步推進香港盡快實現碳中和目標。
【你點睇?】港交所推每周股票期權新選擇,若能新增一隻作每周股票期權標的,您會選擇哪一隻?► 立即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