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交通大學微信公眾號消息,近日,《Nature》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趙一新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創新性地提出一種「基質限域分子層」型空穴傳輸層構型新概念,通過與寧德時代(03750)(深:30075021)C創新實驗室合作,成功實現光電轉換效率超過20%的1m*2m大尺寸鈣鈦礦光伏模組,創造了當前該領域的世界紀錄。
該項研究突破了傳統自組裝單分子層(SAM)型空穴傳輸層體系中面臨的分子聚集、堆疊和結晶的本徵限制,創制了分子適用性廣、工藝推廣性高的電荷傳輸層新技術路徑,解決了基於自組裝電荷傳輸層的鈣鈦礦光伏模組制備過程中面臨的薄膜不均勻、界面不穩定難題,為電荷傳輸層及界面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經濟通通訊社28日專訊》
【說說心理話】疫情封關期間,獨自陪絕症丈夫赴日求醫,24/7貼身照顧,如何處理壓力及情緒?► 即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