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業與商業地產市道「亂作一團」,直到上周滙豐控股(00005)出手,斥千億元私有化恒生銀行(00011),才見一絲轉機,此舉可謂一舉多得,不僅有助化解恒生的危機,更為樓市注入一定信心,最理想是可以減輕外界對整體經濟未來前景的憂慮。但搞不好也可能多此一舉,因為銀行要即時改善業績,通常是「賣多過買」;併購則需時間融合,難免影響股東回報。
恒生處境有多艱難不用多說,滙控將她私有化可能是其唯一出路。近年商業地產按揭貸款問題窒礙恒生發展,出售不良寫字樓資產,須承受巨額虧損,業績即受重創;繼續減值撥備持有,則壞帳比例上升,放貸空間收窄,盈利進一步下滑,形成惡性循環。被滙控私有化後,先不論恒生毋須獨力披露壞帳細節,滙控能憑藉資本實力直接吸收恒生的問題資產,外界關注及壓力頓時緩解。而滙控出手處置善後,當然較恒生獨力承擔效率更高,亦更務實,可謂連消帶打。
從寫字樓市場而言,私有化交易帶有「市場問題市場解決」的積極意義以至實際作用。觀乎滙控倫敦總部早前已介入要求恒生清理香港商業房地產相關壞帳,現在索性私有化,解決速度更快。在香港商業房地產貸款組合上,滙控披露處於第三階段已減值貸款佔組合12%,而恒生則達到20%。碰巧最新消息是,有「舖王」之稱的大鴻輝正洽售其持有20年、位於香港最核心零售地段,即銅鑼灣地標崇光百貨(SOGO)樓上東角中心17樓全層寫字樓單位,面積逾15000呎,市值約2.72億元。此前有報道指,大鴻輝手持物業或與恒生正在處理的商業房地產抵押貸款有關。這可能反映近月商業地產市場回暖,核心地區的寫字樓交投轉趨活躍,不少資深投資者趁機出貨。
現時問題是,其他本地銀行見狀,即滙控不認不認還須認,是因為恒生壞帳問題才逼不得已出手,會否產生另類「銀行破(補?)窗效應」,加快清理自己因寫字樓市場而起的壞帳及收樓問題,同時偷步向「身家清白」的項目放貸?而中小型發展商因市場信心回穩,融資壓力減輕,得以調整其近一兩年的限貸策略。只不過,樓市的結構性問題非一單交易所能根除,市場須有此清醒認知。
聽專家之言,仲量聯行香港主席曾煥平所言不虛,銀行壞帳情況仍不容樂觀,放貸態度更趨謹慎。恒生先前傳想出售資產,買家難覓且須大幅折讓,根源在於需求與估值不匹配。香港甲級寫字樓空置率高企,新供應持續湧現,供過於求顯而易見。租金與估值雙雙承壓,持樓企業資產縮水,還款能力亦受限。這正是恒生壞帳累積的主因,亦因此需要一本更厚的帳簿去攤分影響。
事實上,此私有化交易所帶出的商業地產深層問題,不獨限香港,國際案例比比皆是。美國三藩市案例頗具參考價值,以前科技業帶動寫字樓需求旺盛,惟遠程辦公常態化加上裁員潮,市中心空置率於2024年升至27%,創歷史新高,過剩庫存幾無動靜,清楚顯示問題的複雜性,轉型之難與香港的情況如出一轍。儘管期望見底,但需求結構改變,寫字樓調整滯後,資金流通不暢,銀行按揭壞帳風險自然上升,要到今年年中才有投資者重新檢視機會。
長遠而言,滙控私有化恒生遠超單純企業整合。於滙控,這是鞏固香港金融地位的關鍵一步--清除系內隱患,掌握資產調度的百分百自主權,強化地方以至區域穩定角色;於恒生,藉私有化以退為進,免因債彈瀕臨爆破而引發小股東(以及存戶)的信心危機;於香港市場,若一切順利推進,即成金融與地產走出惡性循環的分水嶺或轉捩點。當然,仍須關注其他銀行跟進與否、壞帳清理成效,如何進一步助力市場復元。滙控押注算是初步到位,短期減輕恒生負擔、穩定市場信心,但長遠則需多方合力,方能推動香港銀行業走出商業房地產的結構性困局。《胤源世創家族辦公室(香港)第一副總裁 黃偉豪》(本欄逢周四刊出)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並無持有上述股份。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中美貿易戰突然全面升級,分析指雙方已留轉圜空間,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