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後經濟復甦進程挑戰不斷,各環節步伐不同,中下層似乎未能體驗受惠,這是經濟轉型過程中陣痛。特首今天公布的施政報告,社會期望能提出具體政策推動經濟多元化和加快北部都會區開發,助經濟產業加快轉型升級。
香港金融業強力反彈,恒指年初至今累升31.8%,60隻新股在港上市,集資逾1,386億元,超越納斯達克和紐交所,膺全球新股集資榜首。政策催谷的旅遊業,亦不負眾望,旅發局公布8月訪港旅客人數達515萬人次,創疫後單月新高,按年升16%。多項競爭力國際排名表現亮麗,形勢看似一片大好。
經濟數據顯示本港經濟狀況正在改善中,但第二季就職人士收入中位數22,300元,按季減少200元,從事運輸、地產、住宿及膳食服務、零售業人士收入卻低於中位數,而金融保險業人士收入中位數4萬元來看,反映經濟復甦力度不均,只有金融業情況好轉,很多行業在經濟轉型期面對新挑戰,不但收入減少,還面對結業或失業危機。
大家期望施政報告中能提出一些具體政策和措施,幫助受壓的企業提升競爭力,繼續營運下去,以及推動經濟多元化,創造更多就業職位。
拓AI應用場景,增企業競爭力
當前人工智能(AI)席捲全球,正悄然改變各行各業生態,港府雖早已將AI列為重點發展項目,但至今仍未有具體產業政策支援AI發展。大家期望施政報告提出政策開拓更多AI應用場景,從而鼓勵企業和員工積極參與應用AI,推出相關產品和服務,來提升效率,不但為本港AI產業創造生態環境,更讓打工仔提升技能,以便分享AI產業發展的經濟成果。
此外,北都被視為本港未來經濟增長新引擎,不但解決本港土地短缺和產業單一化問題,更是實現經濟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推手。
可是,北都概念提出至今4年,進度未如理想,即使有85家企業簽署「北都意向書」,但表態多於實際。即使政府提出了「片區開發」創新融資模式,並分別在洪水橋/廈村、新田科技城和粉嶺北3個發展區物色了地方作片區試點,卻只收到22份意向書。正因為北都開發進度緩慢,特首多次表示「心急如焚」。
北都進展不似預期,究其原因這是一項浩大工程,開發成本高昂,涉及的環節繁複,不但涉及多個部門統籌協調,還牽涉土地規劃,現有法規制度、補地價機制未能完全適應帶動產業發展需求,再加上北環線基建最快要到2034年才完成,令到財團取態審慎。
由於北都是新事物,港府需用突破創新思維來推進,特首已預告施政報告會有專章論述,市場期待特首能提出具體產業政策來加快開發進程。北都發展計劃,需落實香港的產業規劃、改變香港城市發展布局,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很大程度上有別於傳統土地發展模式。因此,在土地供應方面,除了精簡土地規劃的行政程序,在有需要時可考慮引入新批地方法,如直接批地予特定產業,吸引龍頭科企進駐北都。
若政府已物色了一個重大項目,準備以直接批地方式邀龍頭科企落戶,有需要在施政報告中向市民解釋為何這樣做,既可縮短開發周期,還會如何為香港製造職位和對GDP貢獻。
若改批地模式,預估效益多大
假如政府決定採取類似新加坡緯壹科技城的產業園模式,由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開發模式,施政報告也須提出新合作模式如何營運,政府會提出甚麼政策便利和稅務優惠,新合作模式對推進北都開發預估帶來甚麼成效。
政府若為了打破現有部門行政壁壘,整合規劃、審批、開發權限和提高效率,在現有的行政架構下,如何做好協調統籌及政策解說,也應在施政報告中交代。
特首表示,新一份施政報告主軸圍繞經濟民生,而北都發展相信是重中之重,相信會帶來突破性政策,加快推進北都開發,從而加快香港產業轉型,重塑香港經濟格局,讓不同階層市民均能分享經濟轉型的成果。
【你點睇?】俄朝領袖會談,金正恩表示願盡力助俄,並稱之為兄弟間義務。你認為朝俄緊密關係會促進半島和平,還是刺激南北對峙?► 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