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限制礙競爭 規劃產業開新篇
22/09/2022
新冠疫情曠日持久,全城近乎百廢待興,行政長官李家超形容,金融體系在背靠祖國及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下,回歸以來始終堅靭,對未來信心前所未有。本港倚仗內地龐大市場,人民幣結算等發展蓬勃,外地難望項背,但短期而言,未能自由通關,始終是金融業尋求復甦、吸引人才的桎梏,而長遠來看,政府更要展示堪比對手的視野,做好產業規劃,才能引領行業在重重挑戰之中,開創新篇章。
長遠5大優勢 通關慢阻聯通
李家超昨出席本港一個金融論壇時表示,財金界在中央支持下先後戰勝1997年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海嘯,今後將加深與內地合作,利用領導全球的離岸人民幣業務、與內地資本市場不斷加強互聯互通、全球頂尖投融資平台等5大優勢,推動大灣區建設,促進本地金融業發展。
視像出席的人民銀行前行長戴相龍指出,本港是中外金融交流合作的傳統基地,監管制度國際化,與紐約及倫敦等中心相通,即使美國正壓制中國,外國金融機構仍會繼續留港發展。
然而,李家超指香港是大灣區高度開放和國際化城市代表,當前說服力難免打了折扣,本地各式輸入人才計劃疫下申請數字銳減一半,證監會據報更要促請金融機構正於海外工作的持牌人重新依例駐港。證監會前主席梁定邦承認,新加坡疫下開放速度快,目前競爭力更高,本港能否搶回人才,視乎疫後改變。
國家「十四五規劃」下,本港獲確立國際金融、航運、創科等8大中心定位,惟本地行政機關傳統信奉大市場、小政府,未夠看重長遠籌劃。單計防疫政策,已一直無法交出撤限路綫圖,漠視航空、會展、體育界等需要數以月計準備轉向;航運界近日也批評官方欠規劃,貨櫃場只得短期租約,增加變數和成本,未如新加坡物流業,可享長達30年的貨櫃場租約。
赴海外搶企業 宣講財經故事
新加坡長於產業規劃,上世紀90年代一力促成生物醫學業,目前多達23個行業設有5年期「產業轉型藍圖」(簡稱ITM)。財長黃循財日前公布金融業全新ITM,之前5年兩大指標(增加值及職位增長)俱超額完成,今後除放眼於私募信貸等範疇再開創多達2萬份工作,明言會加強外滙、債券等金融基建,以及協助國家和全亞洲過渡至淨零碳排世代。
據李家超所指,大灣區綠色金融將為本港5大優勢之一。港府正強攻綠債市場,提供不少發債和評審資助,也有督導委員會推動氣候相關披露和可持續滙報,促進抓緊碳交易機遇等,但新加坡ITM宣告撥款1億坡元(約5.5億港元)力拓的綠色金融科技、氣候風險再保險、混合融資等,本港皆未有積極研究推進,意味雙方今後至少起碼會是各擅勝場。
聯通世界是本港須履行的國家任務,財庫局局長許正宇聲言,將透過更包容海外企業證券的「互聯互通2.0」,積極到國際市場如東南亞、南亞和中東「搶企業」,但要好好「宣講香港財經故事」,短至通關時間、長如產業規劃,全皆不可或缺。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