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受壓惹疑慮 積極疏導備通關
04/01/2023
港府爭取1月8日與內地首階段通關,但全城似乎暫未準備就緒,醫療資源尤其持續受壓。新冠住院當前徘徊高位,急症室亦見人潮,當局須展現主動領導角色,積極疏導樽頸,協調好私營市場力量,要求私醫和私院分擔壓力,以防市民有病無處醫,也要確保市面藥品供應穩定暢順,避免民眾有病無藥買,才可穩住各方信心。
普通科難預約 推動私院分擔
未來南下回家的港人、內地來港旅客,難免皆有求醫需要,醫管局縱已放寬新冠出院安排,上月底起留醫人數卻一直高於5,000,內科病床使用率突破100%,均令人對公院的承載力存疑。
去年第5波疫情高峰,醫管局的求醫指引一度朝令夕改,如今新年長假後急症室再次出現人滿之患,須輪候長達12小時,局方多番勸退輕症者,但作為替代建議,普通科門診和指定診所,皆只在分享有限人力,結果雙雙難以預約。
有一定經濟能力或醫療保險者,固然早依從政府指示,自行找私家醫院或醫生治病,但為數更多的基層大眾要是求醫無門,公院有再多含「撲熱息痛」(Paracetamol)成分的退燒止痛藥都好,實際社會效用只會大打折扣。
事實上,醫管局除於9月曾連環發稿表示,加強轉介病人到私院,似乎未再積極利用既有公私營協作安排,推動私人市場擔起遙距診症和送藥等服務。縱然Omicron變異株主要引致輕症,高危患者仍要爭分奪秒求醫,新冠特效藥始能發揮最大效用。
在商言商,個別私院放眼自費前來接種二價疫苗的內地客,本來無可厚非,但疫症當前,不同院方亦應履行社會責任,調撥資源填補公院已削減多達兩三成的非緊急服務,讓有需要的市民,持續得到公帑資助的治療。
品牌藥物炒賣 政府助保供應
全國疫情見頂回落時間,暫難說清,港人為自己買退燒藥「看門口」也好,為內地親友代購也好,結果是尚未對內通關,大小藥房超市已普遍缺貨。
特首李家超曾承諾,高官會實踐積極的領導角色,及早介入解決問題,在問題醞釀初期,即主動作出指導,確保問題初發時及早解決。個別退燒藥品牌刻下在本港以至海外均出現搶購、以至炒賣潮,港府更要挺身而出,促請本地藥廠、藥房商會和大型零售商等,提供清晰補貨資訊,避免空貨架觸發任何信心疑竇;也不可光說不練,應盡早敲定機制,方便有需要人士索取或購買官方退燒藥存貨。
雖然市面含撲熱息痛的註冊退燒藥數以百計,亦有「布洛芬」(Ibuprofen)、「阿斯匹靈」(Aspirin)等其他有效藥品,但不同藥款、產地、包裝可否互相替換,會否有不法商人魚目混珠等,顯然還牽涉官方宣傳、巡查等大量配套工作。
新冠疫下百廢待興,通關本來萬眾翹首以待,只是本港與內地不巧都有不少人染疫,令醫療資源有機會反過來觸發社會潛在衝突。為防免檢疫往還好事多磨,港府必須積極介入解決已正發酵的問題,真正面面俱到。
【你點睇?】您是否也對日本的熊出沒情況感到擔憂?立即投票,讓我們知道您的想法。► 立即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