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流減糖爭滅赤,增長舉債妥論述
27/02/2025
預算案出爐,滅赤大計節流為主,政府對內動作較大,如凍薪縮編,大眾亦需共同分擔。為北部都會區基建加碼舉債,屬合理財務選擇,但當局仍須妥為論述,創科為首的新興產業,何時能推動經濟稅收,以紓市民潛在憂慮。
面對連年財赤,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確認收緊並延長政策局的「財政整合計劃」,2027/28財年累計削減7%政府經常開支,又或約624億元。
公僕凍薪縮編 削支全港分擔
要達成目標,司長預告今年暫停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逾17萬公僕將直接與問責官員、各級議員等凍薪;2010年代起持續膨脹的公務員編制,不再僅要求零增長,還要在本屆政府任期,削減約1萬個職位。
本地生產總值(GDP)及私人市場薪酬,當前均尚有溫和升幅,特區政府未接納坊間一些減薪方案,可說中間落墨,但各政策局須逐年劃一削支2%,編制縮減則要一起承擔,本身會否削弱以人為本的前線服務,又或忽視各部門與私企的人力和薪酬差異有別,當要仔細思考。
預算案節流為主、開源為輔,紓困資助措施普遍「減甜」。以年齡計,學童不再有2,500元津貼,長者乘車船要自付更多成本;若按階層,中產最關注的薪俸稅寬免再次削半之餘,海外遠遊、自駕北上成本均將上漲,自覺擔子尤重,不難理解。
特區政府將5年期基本工程發債額大增3成,至年均1,200億元,一方面要回應中央對北都發展的殷切期望,另一方面反映河套合作區兩岸差距明顯,港方沿用原有節奏,已經無法趕上最新形勢,故特別指明準備撥出37億元加快第一期工程。
平情而論,就算今後5年的政府債務佔GDP比率,已由上份預算案估算的9至13%,調升至介乎12%到16.5%,仍低於大部分發達經濟體,財政壓力可控,但公眾疑慮亦非空穴來風。
中央殷望提速 創科增訂指標
顯而易見,財金官員要持續仔細解釋,包括27/28年度起每年逾千億元計的「債冚債」,源於發行短年期債券,能比發長債更節省利息;財政儲備跌至等同約8個月政府開支,也不等於大半年後庫房即會清空。
受累賣地成績遠遜預期,本財年經營赤字最終料達731億元。對於仍然維持26/27年度重返盈餘的展望,陳茂波指出,今後5年期土地收入估算已相當保守,而且不同行業的周期互補,也令利得稅及薪俸稅收展現出韌性。
事實上,地緣政治變局下,財金界現時對香港發展偏向審慎,市場共識今年GDP增長2.15%,僅貼近政府預測區間下限;2026和27年則看升2.3%和2.2%,也低於官方中期展望的2.9%。
特區政府現時押注,只要北都基建提速落成,就可促進創科生態圈成長,但當媒體查問有否研究舉債推展工程的經濟貢獻時,財金官員看來有點虛應以對,無法交出確切估算。圍繞創新科技局2015年成立以來逾2,000億元的創科投資,當局也形容此前主要投入上游科研,2023年創科藍圖敲定後才推動中游落地,經濟增速要反映出新型工業化成效,「可能還要一兩年吧」。
引進辦也好,投推署也好,招攬創科企業落戶都有一定成績,但外資今後能否帶來一如所想的大額投資、以及高薪科研或生產職位,尚存不少變數。有見製造業去年個別季度產值曾出現收縮,當局要確保2030年其GDP貢獻佔比能按藍圖規劃升至5%,必須設立中期指標。
打破條條框框,加碼舉債投資未來,多少反映特區政府「敢於破局」,惟以創科為首的新興產業,也須及早交出經濟及稅務貢獻,才能釋除公眾顅慮。
【你點睇?】特朗普宣布向全部海外製作電影徵收100%關稅,指可重振美國電影業,你認為措施能否起到幫助?►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