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入港避風浪,穩定開放抗變局
15/05/2025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年初回朝後,環球政經局勢驟變,香港反大舉吸引外來企業前來發展。開埠以來堅守零關稅、生產要素自由進出等特質,顯然令特區更適合商界下錨,好整以暇籌謀應對長期波瀾。
根據商經局昨給予立法會的回覆,投資推廣署今年首4個月共協助引入223家企業,按年升13%,逾四分之一前來設立國際或地區總部,初期直接投資額已逾223億元。
美企反超日資,防特朗普變數
按企業來源地排序,依次為內地、美國、日本、英國及新加坡,與全城原有非港資情況相若,僅美國升至次席,與日本對調。
當局沒有詳細拆解統計,但內資看中特區與國際接軌,先南來試水溫、汲經驗,再出大海的趨勢,未見變更。
參照引進辦近期所吸納的重點企業,源自美國者不少由放洋海歸派、當地華裔所創,這類美企來港正能規避白宮反華政策風險,與中證監近日鼓勵在美優質中概股回流,如出一轍。而且,西方多地當下出現反特聲音,一般美資說不定亦有借助香港,拓展大中華和亞太市場,以緩減「全球減一」浪潮的未知數。
回顧歷史,每逢外圍情勢生亂,香港每每反能破浪前行。有別於現屆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的朝令夕改,特首李家超近日出訪卡塔爾時,便向當地政商界點明,自由貿易過去近兩世紀,一直是本港成功命脈,今後仍會堅守自由港政策。
資金、貨品、人員和資訊等要素自由雙向流通、簡單低稅率,深厚普通法傳統及契約精神,與極方便快捷的開業程序,當前依然有利特區當局更積極提供度身支援,以鞏固中轉站優勢。環球貿易和供應鏈重塑、轉向需時,企業、人才和資本來港入駐扎根後,可望隨時伺機而動。
數據平台Global SWF顯示,中國去年所吸納的主權基金投資,有多達62%來自中東。
特區政府2004年已與科威特簽訂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今次外訪亦大致與卡塔爾達成協議。就算全球已深陷地緣政治惡鬥,相關協定列明的爭端解決機制、資金自由轉移等,相信能令海灣企業更後顧無憂,來港設點拓展中國市場。
中東行奠根基,追回舊日不足
特首昨完成首個港企和內資拼船出海的外訪之旅,牽頭拜會了兩國政要,以及位列全球十大的主權基金,合共敲定多達59份合作備忘錄和合作協議,成果不俗。
跟他前年訪問的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一樣,卡塔爾和科威特均有全盤轉型大計,2030年代變得永續宜居,減少依賴石化能源。
即使各方暫沒公布大額投資計劃,估計已經奠下基石,支持隨團的中型內企未來借助本港金融、商貿及供應鏈管理等專業服務,輸出新能源電池、無人駕駛等技術。
儘管特朗普意圖憑藉操弄高階芯片供應,妨礙中國與中東互利合作,美媒指出,內地龍頭如華為、阿里巴巴 (09988) 更了解滿足國家優次、本地化語言的需要,在中東雲端解決方案市場,已比美企後發先至。
特區當局要順應國策,結交一帶一路新夥伴,穩住傳統西方市場時,須同時反身自省,本港兩大科學園區逾800間人工智能企業之中,有幾間能像商湯 (00020) 那樣,有力在海外與內地同業一爭長短,還是創科產業能真正躍升前,全城應更聚焦靠專業服務,輔助內企擴展?
產業發展也好,經貿關係也好,均不是一時三刻可以結果,特區政府早年毫無疑問較疏於經營新興市場,以致與拉丁美洲等地所締結的自由貿易協議,數目反而不及內地。特首提到,希望未來可與海合會六國簽署自貿協定,大眾自然也想當地新開設的經貿辦,亦可出一分力為本港、為國家抗衡反全球化大潮。
【你點睇?】五一不少內地機構收費自行組團來港行山,旅遊事務專員認為除檢控外,推廣教育效果將更佳,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