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塑新格局,華底氣足撐主軸
08/08/2025
美國對多國徵收的對等關稅昨日正式生效,關稅戰進入新階段。美國以關稅為武器,試圖推動製造業回流並圍堵中國,反而凸顯中國強大的議價能力和市場韌性,成為供應鏈重新平衡的關鍵支點。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4月宣布對多個貿易夥伴徵收的「對等關稅」,經歷多次延遲,並多番調整稅率後,昨日正式實施,標誌新的貿易框架大致底定。
企業提前囤貨,暫掩通脹壓力
關稅戰下,美國關稅收入確實增加,根據財政部數據,6月關稅收入為280億美元,為2024年同期的3倍,以新框架下平均稅率15.2%粗略推算,2024年美國3.3萬億美元的入口貨值假設能夠維持,則理論上關稅可帶來額外約5,000億美元稅收。
美國政府關稅收入增加,通脹暫未見明顯失控,經濟形勢表面受控;惟須注意,不少經濟學家都指出,關稅本質上是一種消費稅,最終由消費者身上抽取,現階段痛楚不明顯,很大程度是囤貨效應所致。
由於企業搶在關稅生效前大量入貨,目前市面上很多貨品,根本未受關稅影響,但隨著對等關稅生效,對物價的影響終會浮現。事實上,企業已有轉嫁成本的跡象,美國日用品生產巨企寶潔(P&G)早前宣布上調產品價格。
回顧特朗普首個任期的貿易戰,美國主要針對中國,希望通過「友岸外包」政策削弱中國出口,推動產業鏈轉向盟友國家,但效果明顯未如預期。跨國企業轉而採取「中國+1」模式,部分產能或組裝流程轉移至其他國家,以規避貿易壁壘,但中國仍然是重要製造基地。
友岸外包失利,華議價力不減
特朗普於是在第二任期,更進一步發動全球關稅戰,貿易戰從中美對抗擴展為全球博弈,從而抗衡「洗產地」行為,然而,當全球都被美國加關稅,中國的議價能力反而更顯突出。
中方對貿易戰準備充足,布局多元化貿易網絡,積極開拓新市場,稀土冶煉技術更擁絕對優勢,成為強力籌碼,於是敢與美國叫板,維持強硬姿態;反而被視為有潛力承接中國產能的多個亞洲國家,因依靠美國市場,議價能力受限,部分東盟國家貨品入美關稅稅率甚至比中國更高。
過去數月多國與美國談判,中國有關優勢非常凸顯,新的貿易形勢下,企業勢必調整供應鏈,但在思考布局時,亦必然會考慮有關因素。
中國本身是有14億人口的超巨型市場,中方亦積極吸納外資企業,除了提供市場准入便利,也有稅務優惠,多重複雜因素交織,造就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平衡點。歐洲體育用品零售巨頭Intersport便考慮擴大在華生產,若把生產線搬走亦不見得能避開關稅風險,中國完整、高效的供應鏈成為企業首選是順理成章。
相比之下,美國生產成本高企,關稅進一步推高鋁、鋼、木材等原料價格,加上特朗普為回應保守派選民,推出嚴厲反移民政策,勞動市場更緊張,各方面成本上升,疊加政策不確定,使競爭力進一步削弱。
關稅戰重塑全球貿易格局,美國雖然能夠從中獲得短期財政收益,惟缺乏配套改革下,美國製造業結構性劣勢難以改變。中國憑藉市場規模、完整產業鏈與政策穩定性,雖然面對特朗普反覆無常的關稅打壓,但仍然能有靱性應對挑戰,維持環球供應鏈的核心位置,在動盪的經貿環境中前行。
【你點睇?】美烏元首白宮會談後,特朗普再與普京通電,你認為美國能否促成「普澤會」?你對俄烏實現和平有多大信心?►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