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預測 | 阿里明放榜料第二財季少賺68%,即時零售業務或勁蝕約300億人幣
24/11/2025
阿里巴巴(09988)將於明日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二財季業績。據彭博綜合市場預測數據顯示,今年第二財季收入預測2438.13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3.1%;經調整純利料錄115.8億元,按年跌68%。

於第二財季,市場憂慮受即時零售「閃購」、電商競爭及人工智能相關投入影響而經調整EBITA面臨下跌或虧損狀況。不過,隨季內實行「反內捲」,補貼戰應見頂及於稍後降溫。
CMR料升10.2%,補貼戰將降溫
花旗預計阿里2026財年第二財季總收入按年增長2.7%至2428億元,非公認會計準則淨利潤為90.5億元,毛利率為41.5%。其中,中國電商業務收入預計為1266億元;客戶管理收入(CMR)按年增長10.2%至775億元,幅度與上財季相約,且較去年同期2%升幅大幅增加;即時零售「閃購」業務收入預計為185億元。
另期內,雲智能業務收入預計按年增長28%至379億元;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按年增長17.5%至372億元。另預計集團EBITA按年下跌83%至69億元,利潤率2.8%;中國電商業務調整後EBITA按年下跌78%至97億元,利潤率7.7%;雲智能業務EBITA為33億元,利潤率為8.8%。
花旗指出,由於即時零售「閃購」業務補貼進取,以及人工智能(AI)模型升級和應用發布步伐加快,該行調整公司第二財季電商及集團EBITA預測,預計截至12月底止第三財季電商EBITA才會反彈,因預期補貼負面因素見底。不過,花旗認為,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演進方面處於有利位置,有望帶來可持續的雲收入增長和效率利潤率提升;「閃購」與電商平台之間的協同效應將帶來更樂觀的商家佣金收入增長,並在大規模投資階段後實現息稅前利潤的良好反彈。
雲業務收入料升約三成,即時零售業務料勁蝕約300億元
東亞證券預計阿里2026財年第二財季整體收入按年增速將放緩至4%,但雲業務收入增長料繼續加速至30%以上。另中國電商業務收入預期按年增加12%,主要受益於「閃購」業務的新增貢獻,但由於集團仍需為外賣和「閃購」業務增加投入,加上AI相關基礎設施的資本開支大增,可能短期內續拖累集團經調整EBITA率表現。另芯片問題短期會否影響旗下通義大模型的運算性能及升級進度仍尚需觀察,同時預期集團持續加大資本開支以支撐阿里雲及公司AI地位。
至於高盛則指出,預計阿里第二財季即時零售虧損擴大至310億元,較原先預期200億元增加,但預期12月季度每單虧損將減半,由於用戶質素較高、補貼正常化及騎手效率。另預期阿里外賣及即時零售市佔率最終達40%。至於首財季即時零售虧損,據大行指出則只是150億元。
券商籲兼留意「所有其他」業務分部虧損表現
此外,除中國電商、國際數字商業、雲智能三大集團業務,摩根士丹利指出,要留意要業績中「所有其他」業務分部表現。綜合券商指出,因應阿里持續升級通義大模型,以及投入釘釘、夸克、高德等業務,集團第二財季「所有其他」分部的虧損可能從上一季度14億元,擴大至50億元。
關注之後即時零售協同效應及資本支出指引
阿里剛於今年7月開展為期1年補貼計劃,涉資500億元,額度絕對不低,因此亦需時在賬目上反應,不過於今年以來,阿里、美團(03690)、京東(09618)三大科企均在外賣或即時零售競爭中有大額投入,但相對其他兩者,阿里資金位置稍勝一籌。市場將聚焦即時零售與電商集團協同效應;單位經濟(UE)改善趨勢等,加上關注阿里雲業務收入增速及相關業務及資本支出趨勢最新指引。
撰文:經濟通採訪組記者許英略
【說說心理話】推崇「是旦主義」!精神科專科醫生許龍杰:不一定要追求完美!人生如「腸粉」,要加上不同醬料,才會有韻味► 即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