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補償創歷史 落實方為真考驗
22/11/2022
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結束,歐美一改多年反對,歷史性地同意設立「損失和損害」基金,補償窮國因應氣候變化損失,誠然是好的第一步。不過,驚喜過後還須冷靜看清,現時來說,只是原則上有進展,資金來源等細節十劃未有一撇,而環球經濟前景、美國政局走向,加上地緣政治緊張都預示前路艱辛,如何落實合作,考驗大國創意和智慧。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一直大落後。2015年《巴黎協定》定下本世紀末比工業革命前升溫不超過1.5度目標,目前已升1.1度,而聯合國上月推算,如現時情況持續,升溫會高達2.6度,即使發達國如期實現碳中和,也會升1.8度。
限制升溫無法達標風險不小,在此之下,窮國可如何獲幫助就更顯重要。窮國在世界現代化中享受成果最小,但受到氣候變化危害卻最深,是當今國際不公義的一大表徵,也是全球治理必須回答的問題。
發達國對氣候變化負有最大責任毋庸置疑。截至2019年,歐美累計排碳佔全球47%,其中美國獨佔25%;中國只佔12.7%,即使佔世界近6成人口的亞洲,加起來亦只有29%。西方近年雖已減少排放,但未有適當提供協助前,要發展中國家跟上步伐可謂不切實際。因為正如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所言,窮國發展排碳只是嘗試為民眾提供最基本需要,無可厚非。
魔鬼尚在細節 未知錢從何來
今次氣候大會同意設立補償窮國機制,實屬難得。美國氣候特使克里(John Kerry)本月較早前才矢言「這不會發生」,但美方最終也在德國等歐洲國家帶頭下讓步。
只是魔鬼在細節,發達國目前只是點頭將會成立基金,到明年商談具體事宜,真正考驗恐怕才開始。
首先是錢從何來?除了全球正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美國政治走向更添額外不確定因素。共和黨在中期選舉控制眾議院,已表明不會批准氣候撥款。拜登政府或需依賴多邊的國際開發銀行集資,但西方近年倡議改善發展中國家基建的經驗顯示,結果可能雷聲大雨點小。
其次是基金規模是否足夠呢?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發達國已同意每年出資1,000億美元,至今13年過去還未實現之餘,極端天氣災害卻變得愈來愈頻繁。單計今年巴基斯坦水災,損失就超過300億美元。發達國補償分配予窮國,也許只是杯水車薪。
此外,中美明爭暗鬥或令設立基金節外生枝。中國人均排放量雖遠不及歐美,但可以預料,美國等西方國家勢會以最大排放國之名要求中國加入出資。中方則主張,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具共同但有區別責任。
有能者助窮國 需要智慧創意
其實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與西方互補性很高,各方如展現政治智慧,合作大有可期。西方擁有尖端科技研究優勢,中國則有利用龐大經濟規模,將高新科技成本降低、普及應用的實力。雙方若能為共同未來放下分歧,將是人類之福。
協助窮國機制還可以更具創意。綠色金融過去十年間興起,承擔着填補各國各自綠色轉型資金缺口的關鍵角色。國際為窮國應對氣候災害提供融資,亦可參考這模式。尤其各國政府面臨借貸成本因為美國加息上升,集資更應充分動員私人市場資本,再結合國家力量向窮國投放到位。具體援助方式也不一定是資金,而可以是抗災重建等服務,總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說說心理話】照顧者專欄作家:照顧者最需要的,是別人肯定他的付出,及認同他的情緒!分享照顧患認知障礙症長者心得► 即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