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治未病 家醫普及看誘因
20/12/2022
為助市民「長啲命」、「遲啲病」,港府昨日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冀引導大眾更善用社區醫護力量治未病,並鼓勵一人一家庭醫生,以防公營醫院被老齡海嘯拖垮。藍圖作為近年最重大的醫療改革,準備根本扭轉公眾求診習慣,當局炮製了不少易記金句和比喻,以輔助宣傳教育,但最終成效始終視乎所涵蓋的疾病種類,以及自付比例等要素。
港全球最長壽 三人將有一病
本港人均壽命冠全球,醫務衞生局估計,2039年前將有300萬人患慢性病,約佔人口37%,其時不僅「三人同行,必有一老」,也惟恐「必有一病」,公營醫療體制若維持現狀,勢不勝負荷。
當局申明,所謂基層醫療(primary healthcare),絕非只服務草根階層,而是涵蓋全城逾700萬人,有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本、以家庭為中心、早發現早治理4大策略。
以施政報告預告的3年期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為例,明年將針對高血壓和糖尿病兩大最常見慢性病,由地區健康中心識別高風險人士,轉介家庭醫生檢查,確診者會獲持續管理。
全港每8人約有1人糖尿病,但一半人懵然不知患病,曾求診、正用藥者層層遞減,長遠可傷及心臟、腎臟、神經和視力。醫衞局稱,患者或5、10年後,才須看專科、甚至住院,未必可即時看到醫療開支的緩減。
不過,基層醫療的概念發展至今已44年,先行者如芬蘭早發現,判定高風險者,單是首年減肥5%,約7年後患上第二型糖尿病的概率,已可急降69%。世衞直指,基層醫療獲普遍認可為最包容、公平而富成本效益的方法,實現全民健康保障。
審計報告上月批評,葵青地區康健中心多達10%的預防教育活動,只有1人報名,足證市民若未意識到治未病的重要,勢令駐紮的營養師、藥劑師等,以及社區協作的私家醫生,效用大打折扣。
政府宣傳短片以酒樓侍應熟知客人愛普洱,簡潔闡釋有互信互知的家庭醫生的好處。作為「守門人」,有家庭醫學訓練的私醫絕不遜專科同業,惟當前僅23%市民有固定醫生,距離一人一家醫的目標極遠。
在政府普通科及專科門診,近半人患有兩大慢性病,預期不少未來將因只須付約一半診金,轉為求助私醫,但私醫也有力分擔更多慢性病,如料逾50萬的乙型肝炎患者。從防範發展肝癌角度,有專家倡議全民檢測,本港卻未必有相關配套。
私醫貴成障礙 扣稅降自付比
世衞建議,各地額外投放當地生產總值(GDP)1%來推動基層醫療,以香港來說等同逾280億元。本港當前大計,如加強私醫培訓,最終多少可靠整合資源,又有多少要額外投放,當局暫未能提出較確切講法。
港府的基層醫療計劃聚焦長者,包括加碼派發醫療券,但長遠來看,兒童也許累計最受惠從小有個家庭醫生。私營醫療收費遠高於公營,以平衡擔子為念,或可考慮為家長提供稅務減免,如已購買自願醫保者,光顧私醫時可獲額外稅務扣減;當局放眼治未病,暫未有計劃讓私醫協助治療傳染病,惟外國如新加坡其實亦早有不同資助計劃,也值得斟酌。
【你點睇?】官小批准學生用簡體字應考惹爭議,前特首梁振英指繁體字是香港特色。你是否認同梁的說法?► 立即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