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污投訴續回升,廉潔金漆勤拂拭
04/03/2025
廉政公署公布,貪污投訴連續第二年回升,特區政府今後切莫掉以輕心,務必防範全城經濟增長放緩及連串發展新猷,間接使人敵不過貪念行賄受賂,玷污香港在國際社會中稍見失色的廉潔金漆招牌。
根據廉署昨天發表的數據,剔除選舉相關案例之後,2024年共接獲2,058宗貪污投訴,按年增加3%,較2022年新冠疫下的近年谷底,更累升逾12%。
觀感易損難補 經濟差增把關
與此同時,傳媒剛放蛇揭發,有聲稱已在本港表演場地經營「走後門業務多年」的內地男子,索取高價攜同沒票的記者,成功進場觀看啟德體育園上周六的開幕表演,其間遇上的保安員和驗票員竟全沒干預,底因亟待徹查。
雖然廉署審查貪污舉報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向公眾大派「定心丸」,包括集團式貪污未見死灰復燃跡象、涉及政府部門的投訴仍低於5年平均數、投訴大增的懲教署沒有任何檢控,但有關當局定須謹記,一個地方清廉與否,始終是各界長年積累的主觀感覺,損害易、修補難。
縱觀全球各項廉潔指數,香港一直屬於首20名的司法管轄區,卻隱然有一定下滑勢頭。以德國透明國際(TI)上月公布的「2024年腐敗感知指數」(CPI)為例,香港的公共部門以74分排第17,在專家眼中比2020年位列11(77分)有所轉差。
根據美國世界正義工程(WJP)去年10月公布的法治指數,香港於政府「不存在腐敗」評核細項,排名亦跌至看齊近10年最低的第10名。
事實上,新加坡去年初爆出50年來首宗公職人員貪污受審醜聞,前交通部長易華仁(S. Iswaran)收受富商逾40萬坡元(約231萬港元)巨額禮物,法庭最終判囚1年,但當地廉潔排名和得分其後不跌反升,上述兩大排名均能高踞第3,箇中是否出於星洲令國際社會信服,政府絕不姑息貪腐,值得反思。
特區廉政專員胡英明曾引述中央政府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前線實踐上亦必須爭取真正面面俱到,持續精益改善。
建築界問題增 防新猷成缺口
本港私營機構相關投訴向來佔比較高,環顧去年個案,建築業躍居私營投訴第2位,按年升了45%,至190宗。廉署去年10月初曾經連環拘捕多達148人,涉及培訓機構及商企受賄協助不符經驗要求的工人,非法取得挖泥機操作和電工牌照;及至年底,署方又起訴兩名分判商「工頭」,涉嫌向58名輸入勞工收賄共逾600萬港元,以協助工人受僱。
由於地產市道持續調整,住宅餘貨充裕,近月私營動工量極度低迷,導致部分承建商財困破產。相反,政府為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步伐,剛預告今後5年工程開支,將大增至年均1,200億元,當局更要加強把關,慎防有任何承建商或建築工人鋌而走險,利用日益擴大的外勞計劃訛詐圖利。
中國內地及香港經濟均正面對不同挑戰,一時未能覓得理想職位的內地年輕人,不少轉赴境外進修。傳媒去年屢次揭發內地黑中介肆無忌憚聲稱,可收錢「保送」學子來港修讀碩士,特區當局一方面要預防再有學生受騙,另一方面自然要確保專上院校的行政人員,不會受到金錢引誘裏應外合,否則「留學香港」、「廉潔香港」兩大金漆招牌,將同時受挫。
香港貪污投訴數字去年由低谷回升,本身未必構成嚴重警示,但當局必須嚴陣以待防微杜漸,勤加拂拭廉潔形象,以防加碼工務工程、擴大海外招生等新發展,成為損害國際聲譽的潛在風險。
《說說心理話》「星二代」有甚麼壓力?姜大衛兒子姜卓文參加《造星》:雖然輸了比賽,但卻得到很多!分享如何學會面對問題及成長►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