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警示惹民怨,機制配套齊檢討
15/08/2025
事隔9天,黑雨再來襲,但打工仔對天文台的決策大表不滿。黑雨頻仍,反映極端天氣已成新常態,當局有必要檢討現行警示機制是否仍合時宜,並敦促僱主要彈性處理員工在黑雨的上班安排,務求對打工仔的影響減至最少。
市民對最近兩次黑雨的反應迥異,相信是與發出時間點有莫大關係。上周二,天文台是在清晨6時前發出,而且持續逾11句鐘,讓打工仔變相多了一天假期。
黑雨成新常態,應研預警機制
可是,昨天天文台卻是在早上7時50分發出黑雨警告,很多打工仔正在搭車通勤途中,埋怨發得太遲。天文台在三個多小時後改發紅雨警告,但不少市民指新界的雨勢比早前的黑雨還要大,多處地方出現水浸,批評天文台僅以港島區變化作判斷,迫新界區居民在惡劣天氣下冒險上班。
天文台在發黑雨警告時是有一套按科學數據行事的機制,當廣泛地區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逾70毫米雨量,便按機制行事。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曾表示,暴雨帶來去匆匆,若能提前一至兩小時準確預測暴雨到來已很不錯。
這套機制在過往可能行得通,因黑雨並非常見,平均一年一次,最多一次是2000年和2006年各自錄得3次。然而,隨著氣候暖化日趨嚴重,黑雨已變得尋常,並持續刷新紀錄,在過去短短17天內便5度發出,而黑雨和紅雨不斷交替發出,猶如酷熱天氣警告「彈出彈入」,對打工仔造成不便。
因此,天文台有必要檢視現行因應數據而作出反應式警示的機制,是否適合當前極端天氣頻生的現實環境,並認真研究預警式機制。
內地的暴雨警告系統是仿效本港天文台的做法,分成藍、黃、橙和紅色四級,並不斷作出改良,做到分區預警式警示,而非一刀切。以昨天為例,深圳也同樣受到颱風「楊柳」外圍環流影響,但深圳市政府卻因應不同地區的降雨量,大部分地區屬黃色和橙色警示,只有少數地區宣布紅色警示,讓各區企業和市民因應所屬地區降雨量做好防雨防洪工作,只有紅色警示區停工、停課。
同時,內地在應對暴雨的預報預警也做到跨越千里、精準預警地步。國家氣象中心打造了一套貫通國、省、市和縣四級氣象部門的系統「智警達」,對未來幾小時內的天氣變化作出準確預測。6月底,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遇上特大暴雨,一天降了225.7毫米雨,「智警達」在7小時內向西峽縣氣象部門發出11條預警信息,其中6次點名雙龍鎮、二郎坪鎮等高風險區,並發洪災害警報,好讓鎮政府做好防洪措施。
內地在暴雨警示做到千里精準警示、分區預警,有賴將先進雷達、衞星系統結合,再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監察,才能在短時間內發出精準預警。
暴雨上班安排,勞資宜有共識
因此,天文台不應以暴雨難準確預測為推搪藉口,應嘗試著手研究預警式機制的可行性。若無法在本港做到,應向市民交代理由何在,是香港幅員不及深圳般大,還是欠缺一些關鍵先進設備,是否可透過加強與內地氣象局合作以補短板。
由於檢討需時,其間黑雨或不時再發生,而現行法例對上班族在暴雨下上班的安排不太清晰,不少公司以黑雨下公共交通工具仍在行走,往往以紅雨作為復工標準,卻沒有考慮到員工所屬地區是否仍在下暴雨或出現水浸的風險。一旦員工因路面情況遲到,會否被扣勤工獎、津貼或工資,都是僱員最擔心的。當局應鼓勵僱主和僱員就暴雨上班事宜作出彈性安排,及早達成共識,減少爭拗。
【你點睇?】新田科技城發展區發現明朝古墓群,有團體倡當局修改規劃,原址保留,你是否贊成?►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