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事甩漏速復盤,重視體驗免敗興
24/11/2025
本港周末盛事接連出現不盡人意的事件。街馬行李領取混亂,以及故宮埃及展人流安排,都顯著衝擊參與者體驗。主辦單位需要復盤之餘,港府既然認為盛事有助經濟貢獻,亦應有更大擔當,確保活動提供良好體驗。
香港街馬今年運用新技術追蹤認領行李,本應值得一讚。然而結果卻弄巧反拙,更未有及時的應對反應,令亂象擴大。跑手自行尋找行李等原本未有預判出現的情況,導致了額外混亂。主辦方就此致歉,並承諾積極檢討。
與此同時,香港故宮博物館「古埃及文明大展」首個周末反應熱烈,但由於大排長龍,加上不同隊列之間缺乏及時和清晰標示,引起了不少混亂。館方亦就此致歉,表示會檢討安排,並宣布讓持有上周六(22日)門票訪客3個月內免費入場一次。
街馬賽道覆蓋未通車的中九龍繞道,故宮展出世界級的古埃及文物,本來都是香港大型活動的美事,而活動本身也算相當成功,遺憾細枝末節上的不足卻成為焦點。街馬參賽者跑完後花上長時間排隊等候及「大海撈針」尋找行李,踴躍捧場古埃及展的訪客排隊數小時也無法入場,即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細枝末節不足,即可顛覆全場
再考慮到兩項都是收費活動,參加者是購買一次體驗,他們當中部分甚至是花費額外時間、金錢和精力慕名來港參與這些活動的遊客,這些活動「甩轆」的影響就不限於主辦單位甚至本地的層面,而是直接衝擊外界對香港「盛事之都」品牌的印象。
事實證明,本港高層次的大型盛事,例如啟德開幕、全運會等,在各方有足夠重視,活動有足夠資源下,可以做得很好。
但一些由不同機構主辦,政府從旁協助支持,或至少提供場地的活動,則有需要受到更大力度關注和更周全規劃。
政府與業界需要一同復盤檢討,事前的準備是否已經足夠;若活動有變,或出現突發情況,有沒有應變方案?如何更有效地向社會溝通,把應變安排告知外界?對受影響的參加者,特別是外來遊客,有何補償安排?
盛事經濟作為香港轉型方向之一,活動不論大小或主辦方是誰,政府皆宜認真研究自身角色,以確保主辦單位有足夠資源,把可能影響體驗的風險降到最低。
當局需要強化統籌角色,與主辦方提升前期規劃與精準預估能力,在活動籌備階段,對入場流程、人流聚集點、後勤動線進行科學的壓力測試和風險評估,如有需要更可引入第三方專業評估,評審籌備方案。
強化統籌預估,確保資源充足
政府和業界也應聯手提升數位基建,善用科技賦能與智慧管理,並統一對外發放大型活動的最新資訊及有關安排。例如部署足夠智能設備,結合AI算法實時分析現場人流、預測擠擁節點,以便提前管理和疏導,並及時為市民和遊客提供預警信息。
當局亦宜建立績效評估與品牌維護機制,通過問卷調查、社交媒體情緒分析等方式,持續收集反饋,評估參與者體驗,並設立快速應對機制。唯有不斷總結成功經驗和改善不足,爭取每一次盛事都成為香港口碑的加分項,盛事經濟方能成為香港其中一張亮麗的名片。
【你點睇?】特朗普簽令公開愛潑斯坦案文件,你認為資料公開對民主、共和兩黨誰的傷害更大?文件會否揭出特朗普重大醜聞?► 立即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