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終於在南韓會面,市場對於兩國元首只用了1小時40分鐘會談並不受落,認為雙方可能沒有太多議題談得合攏,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亦可反映兩人會談十分暢順。因此,市場對這個時間上的演繹欠缺說服力。不過,筆者認為今次會面達成的協議亦欠缺新意,雙方只在一些近期衍生的關稅及貿易限制達成協議,緩解美國急需中國供應稀土,而中方則在部分關稅上獲得減低。這亦進一步顯示中美關稅問題是一個持續性的爭議,雙方只會達成「碎片化」的協議,市場對關稅及貿易問題的反應也有所減低。
從昨天(30日)中美雙方的公布來看,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芬太尼關稅由20%降至10%(即平均稅率由57%降至47%),並暫停向中國實施24%對等關稅一年,而中方在上述關稅問題上提出的反制措施,亦將相應調整,中國在本月9日公布限制稀土等資源出口至美國的措施,將延遲一年實施,對等的條款就是美國出口管制50%穿透性規則(受美國出口管制的公司,亦適用於該公司持有五成或以上股權的企業)亦延遲一年實施。另一方面則是中美雙方均暫停徵收船舶港口費,其他亦包括中國將購買美國大豆等。
從上述協議內容看,雙方解決的都是這幾個月新增的問題,尤其是美國在9月底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規則,令中國以限制稀土作反制措施,其後特朗普不斷強調希望中國放寬出口稀土,及要求中國購買美國大豆。今次協議的部分措施只是延遲一年,換言之,整體關稅、限制科技產品出口等問題依舊不變,而特朗普料仍將繼續推出針對中國貿易及科技等措施,而中國則繼續以反制措施應對。筆者相信中美將以這個模式進行談判,除非出現黑天鵝事件,否則,大家對中美關稅的爭論反應不必過敏。
*十五五規劃內容更需關注*
從目前來看,雙方似暫未有對中國科技產品限制方面作討論,但無論美國是否放寬芯片或其他科技產品出口,筆者估計中國仍會繼續加強科技創新,大家在解讀中美兩國元首協議內容之餘,對四中全會早前發布的十五五規劃內容更需關注,這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大方向提供指引。中美關稅協議或提供短線買賣機會,中長線仍是以科技創新、先進製造業板塊為投資重點,芯片國產化替代政策亦不會有所改變。《資深財經分析師 熊麗萍》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獨家優惠【etnet x 環球海產】用戶專享全場95折,特價貨品更可折上折。立即使用優惠代碼【ETN1WWS】,選購五星級酒店級海鮮► 立即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