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業績期塵埃落定,美股與台股同步交出亮麗成績,人工智慧明顯成為推動企業盈利的主要動力。然而,當資本市場對AI充滿憧憬之際,勞動市場卻呈現另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企業一邊上調盈利預測,一邊大規模裁員,「兩面性」的矛盾成為當前經濟的重要焦點。
在美股第三季業績中,逾九成標普500成分股已公布業績,約八成每股盈利(EPS)勝過市場預期,整體盈利按年增長13.1%,遠高於季初預估的7.9%。若最終數據維持不變,這將是連續第四季錄得雙位數增長。前瞻指引亦相對正面,市場普遍預期第四季盈利按年增長7.4%,而企業對2025年與2026年的盈利增長預估更分別上調至12%與14%,反映盈利動能持續改善。
亮眼業績背後,AI是最大功臣。科技巨頭如Microsoft(US.MSFT)、Amazon(US.AMZN)、Google(US.GOOG)的雲端與AI服務需求強勁,帶動收入與盈利同步上升。Microsoft Azure第三季營收按年增長40%,Amazon AWS亦錄得20%增長;AI晶片與平台訂單積壓達數千億美元,顯示企業加快導入AI技術以提升效率與競爭力。
台股同樣受惠AI浪潮,第三季上市公司總盈利突破1.1兆元,創歷史新高,按年增長逾12%,明顯優於原預期的8%。第四季盈利指引進一步轉趨樂觀,預估單季盈利可按年增長15%,而2025及2026年盈利增長預測則上調至14%與20%。其中AI供應鏈是最大贏家,龍頭晶圓代工企業今年已兩度上調全年營收預測,反映先進製程與AI晶片需求強勁。最新數據顯示,AI供應鏈2025年與2026年的盈利增速估計可達43%與21%,顯著高於季初預估。
然而,與業績的強勢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美國企業正掀起近二十年來最嚴重的裁員潮。根據Challenger,Gray & Christmas最新統計,10月美企宣布裁員15.3萬人,按年暴增175%,創下2003年以來同期新高;累計全年裁員已超過110萬人,為2009年金融危機後最嚴峻一年。科技業成為重災區,單月裁員超過3.3萬人,較前月激增六倍。Amazon裁減14000人、Google推出自願離職計劃並調整YouTube團隊、Microsoft分兩輪裁員超過15000人,Meta亦持續組織重整。
市場不禁疑惑:企業盈利強勁,資本支出明年更預期大幅增加,為何仍要「一邊賺錢、一邊裁員」?核心原因在於結構性轉型。隨企業加速導入AI,提高作業效率,許多中階管理職、重覆性技術職與客服職位被視為可被技術取代,資金因而從人力轉移至AI研發與雲端基建。這並非單純受經濟壓力所致,而是產業結構重塑:AI技術普及加速,企業追求「高技能集中、低技能萎縮」,勞動市場兩極化趨勢加速浮現。
值得留意的是,AI並非所有裁員的直接原因。部分企業以「AI取代」作為藉口,掩蓋疫情後過度擴張與需求放緩的問題。物流與零售業亦出現明顯調整,UPS因自動化與需求疲弱裁員近4.8萬人;零售業全年裁員更超過8.8萬人,反映消費動能放緩與電商競爭加劇。
從企業角度而言,AI驅動的重組有助優化成本結構、提升盈利質素,並支撐股價與估值。然而,對整體經濟而言,勞動市場的結構性變化將帶來長期挑戰:中低收入組別的就業機會減少,消費力受壓,或拖累內需,對零售、餐飲與耐用品產業不利。面對就業數據轉弱,美聯儲局已重啟減息,以降低衰退風險。然而,貨幣寬鬆只能支撐資本密集型產業,卻難以迅速修補勞動市場的結構性裂縫。
未來幾年,企業對AI的投資將持續增加,AI供應鏈與雲端服務仍是資本流向重點。但「人才重組」與「技能斷層」勢將成為社會及政策層面的重大議題,亦是人工智慧時代最值得關注的長期挑戰。《凱基投顧董事長 朱晏民》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古埃及展周末現排隊亂象,館方終允退票,及延長開放時間,你認為館方處理手法是否適當?► 立即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