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商合力促變革,創科智造定目標
13/02/2025
港投公司宣布今年首項投資,與港資內地醫療集團戰略合作。生命科技是特區策略產業,政府冀新猷可推動醫療研發和應用,並未點明會否在港生產,可說延續了空有製造業產值佔比願景,卻沒完整實踐規劃和目標的問題。
據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所述,港投今年選擇先與南豐集團支持的新風天域合作,反映重視醫療科技賽道,雙方將攜手推動香港醫療科技及臨床科研發展,也放眼推進人工智能(AI)在本地醫療更廣泛應用。
港投行政總裁陳家齊形容,當下投資大方向是「創科要落地、醫療要普惠」,已逐步由平台型企業,延伸至垂直應用,覆蓋了預防、篩查及診斷等面向。
港投近期項目由上游新藥研發,到下游手術機械人治療方案兼有,但暫未見配合創科及工業局,復興產業鏈中流砥柱的智慧製造。
獨靠服務見弊 加速結構轉型
特區引進辦連月吸引了不少創科龍頭落戶,惟普遍像寧德時代那樣僅前來研發,就算上市集資亦旨在赴外設廠,同樣無助達成創科發展藍圖指標,2030年令製造業於本地生產總值(GDP)佔比增至5%。
有別新加坡工業目前貢獻GDP約20%,上海力促2025年升至25%,香港製造業的份額長期徘徊1%。新冠疫情已充分凸顯經濟過分依賴服務業,隨時可能癱瘓失速;缺乏高增值第二產業,令全城易受制外圍周期波動,難以維持較穩定的經濟增長和公共財政收入之餘,亦影響拉動周邊企業在港創建職位。
現屆特區政府無疑不少政策均圍繞培育生命科技、新能源科技、人工智能等三大項產業,卻一直未能細緻辨識,有關業界相較區域產業鏈對手的實際強弱。
大概因為港府今年稍後才會為制定新型工業中長期發展方案,正式展開研究,結果去年9月已投入運作的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就未能確立三大技術範疇之中,哪些新智能生產設施,可優先獲得兩億元資助。
鄰市積極進取 釐清路向突圍
按上海市規劃,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及電子信息等4個產業群,今年均須成長為1萬億元級別。為重新超越深圳、廣州和重慶車業,上海政府招商引資火力全開,不僅美企Tesla前天再投運20公頃的超級電池廠;日資豐田亦準備斥資50億元人民幣,開設佔地113公頃的獨資車廠製造電車,比河套香港園區首期規劃予先進製造的總樓面面積,還要大逾1倍。
香港製造業發展本已遙遙落後近鄰,更須盡速釐清路向,如何利用有限土地,培育出最高產值。新加坡縱是彈丸之地,但單計電子產品製造業,已能交出了約9%的GDP,足證面積絕不是一切,長遠政策規劃更加重要。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日前南來,曾陪同視察的廣東省省長王偉中,隨即轉戰深圳,調研機械人發展。承接全省新春公布的今年經濟規劃藍圖,重點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王偉中申明,深圳要在機械人、人工智能、自動駕駛、低空經濟、生物製造、量子科技等領域搶佔制高點、致勝新賽道,為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夏寶龍近月一再囑咐特區政府要識變應變求變,要求加快改革促興,顯見中央對本地經濟發展失速,亦深有顧慮。期望港府官員可借鑑周邊城市的積極進取,有份推動創科產業、高端生產的政策局和委員會,都能破除制度規範,以創新思維,爭分奪秒,推進發展。
etnet香港好去處推出小紅書版!立即追蹤@通仔GoGoGo 以獲取最新情報!► 即睇詳情